约二千五百年前,伍子胥将《孙子兵法》献给了吴国国君阖闾。阖闾视《孙子兵法》为宝典,藏该书于宫殿。数十年后,吴国为越国所灭,《孙子兵法》转为越国所有。一百多年后,越国被楚国所灭,《孙子兵法》为楚国所得。又过了一百多年,秦将王翦杀楚将项燕而灭楚,项燕的儿子项梁等项氏族人只得隐姓埋名,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复国的志向,而是暗中传授《孙子兵法》,努力培育军事人才,并且抱着必胜的信念,积极为推翻秦王朝做准备,所以当时民间传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项羽就是跟他叔叔项梁学习《孙子兵法》的,所以项羽能够成为百战百胜的名将也与《孙子兵法》有关,但是在他成为西楚霸王之后,另外一位更精通《孙子兵法》的楚国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就是韩信。在韩信的影响下,刘邦集团在军事质量管理工作上突飞猛进,并通过减少、预防和控制“决策层失策、管理层失误和执行层失措”最终打败了项羽。
汉朝建立以后,深知刘邦忌惮军事人才的张良开始辟谷,而随着韩信被族灭之后,精通《孙子兵法》的人销声匿迹,自此之后,《孙子兵法》的传承事业开始走向黑暗,于是《孙子兵法》中的“蛋白质”日益为“三聚氰胺”所代替。公鸡的职责是报晓,狗的职责是看门,猫的职责是捕鼠,而南宋皇帝没有一个能够担负起保国安民的职责就在于此,至于明朝给“尿”憋死的事实也是证明当时流传的《孙子兵法》译著中确实存在“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现象,而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军事上的失利也印证了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初。所以,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与韩信之后的《孙子兵法》译著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足以保国安民的“牛奶”,后者是误人子弟的“三聚氰胺溶液”。因此,在过去的一千年间,华夏子孙数度沦为亡国之奴,完全是韩信之后的《孙子兵法》译著在祸国殃民——并非孙武之错。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开始盛行,于是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孙子兵法》白话文译著开始走上舞台,但是这些白话文译著的共同特点是:其作者没有一个能够确切地阐明《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各个篇章的主题思想,更没有一个作者能够正确地阐明《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哪怕一个篇章的段落划分。由于这类白话文译著是在韩信之后各种文言文译著基础上进行的文白转换,因此从这些白话文译著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各种文言文译著中普遍存在的以讹传讹现象,换而言之,这些文言文译著、即所谓的传统《孙子兵法》译著存在着误人子弟的传统。
有那么严重吗?那就用事实来说话,先看一看白话文译著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一) 白话文译著中抹杀时间的证据
【孙武原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摘自于《孙子兵法》之《计》篇)
〖白话译注〗实际能打,反而示敌以不能打;准备怎么打,反而示敌以不怎么打;拟取近道,反而示敌以走远路;拟走远路,反而示敌要取近道。敌若贪利,就以利去诱惑它;敌若乱而不整,就乘机去袭取它;敌若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若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若气势汹汹,乘怒而来,就设法使之屈挠;敌若词卑行敛,就设法使之骄惰;敌若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劳顿;敌若亲和团结,就设法离间它。要进攻敌没有防备之处,要出击在敌意料不到之时。”
[错误事实]毫无疑问,孙武原文中有时间程序,即:第一阶段,侦察期,这一阶段的有效措施依次是示无能、示无用、示无援、示无助;第二阶段,束缚期,这一阶段的有效措施依次是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第三阶段,分裂期,这一阶段的有效措施依次是怒而扰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第四阶段,总攻期,这一阶段的有效措施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但是新浪网推荐之白话文译注显然将原文中的时间干净彻底全面地抹杀掉了。
[详细分析]有人说,打仗用得着这么费力劳神吗?假如对手是白痴的话,确实用不着这么费力;话说回来,假如我们的对手都是白痴的话,我们甚至什么兵法都用不着学了,所以自然也用不着费神学《孙子兵法》了。但是,假如我们没有那么幸运,即我们倒了八辈子的霉了,遇到不仅强大,而且聪明、勇敢、团结的敌人,哪我们应该怎么做?难道是举手投降吗?假如有一种办法,可以变聪明如同聋盲、转勇敢趋于怯懦、化团结而为分裂,则再强大的敌人也可以由此转变成白痴,若此我方必胜,——这就是孙武教诲我们的足以克敌制胜的套路。试想,两军交战在即,首先派遣的自然是侦察部队。若敌方侦察成功,则我危也;若敌方不明我情,势必按兵不动,则难啃也;故此,孙武认为,侦察期最高效的措施不是藏而不露,而是故意露出破绽。但是,若假戏不能演真,则缘何能令聪明的敌方信以为真;若要聪明的敌方坚信不疑,则我方必须擅长实施里里外外的伪装,这样才能糊弄住敌人的耳目。所以,首先要把自己伪装成为无能的人,然后要把自己伪装成为不能用有能之人的人,接下来要伪装自己的援军远在天边,最后要伪装自己的敌军近在眼前。也就是说,在侦察战中,只有假装自己的军队为无能、无用、无援、无助的“软柿子”,才能令敌下定伸手捏一把的决心,即在有效粉碎敌人侦察的同时,迅速创造出破敌的战机。显然,假如麦克阿瑟不认为成功唾手可得,怎么可能吃彭德怀的大亏?假如陈余不笑话对手乞食漂母、受胯下之辱,韩信哪里有机会“破赵会食”?以此类推,假如项羽不是为盛名所累,楚军怎么可能疲于奔命;同样道理,假如项羽不是气昏了头脑,陈平的离间计不可能得逞。所以,从范曾的愤然离去,就可以想到“亲而离之”的前因后果了。当敌人处于众叛亲离的阶段,意味着瓜熟蒂落——总攻的时机成熟了!总攻最关键的当然是两点:先确定主攻的方向——“攻其无备”之地;后选择总攻的时刻——“出其不意”之时。所以,这段话在演绎时,类似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需要与时俱进,不然怎么能顺理成章;而在军事上,这段话类似于“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故不能断章取义,否则不足以克敌制胜。由此可见,新浪网推荐的《孙子兵法》白话文译注确实干净彻底全面地抹杀了孙武原文中的时间程序,这毫无疑问是一个不诤的事实。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为什么对敌人要“围师必阙”
下一篇:谋士的历史地位
评论排行
- ·大国战略(2)
- ·韩信之冤(2)
- ·辩证地解读《孙子兵法》(1)
- ·食草之谋(1)
- ·对付大人的谋略(1)
- ·愤世之谋(1)
- ·君子之谋(1)
- ·弱势群体的生存法则(1)
- ·商道谋略:做生意不是赚取金钱而是赚取人心(1)
- ·叶建艳:《谋略入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