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白话文译著中混淆了无败的证据
【孙武原文】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摘自于《孙子兵法》之《九地》篇)
〖白话译注〗所谓古时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人首尾不相策应配合,主力部队和非主力部队不相协同依持,官兵不能相互救援,上下不能收聚合拢,士卒散离不能集中,即使凑合一起,也杂乱不整。总之,有利就打,不利则不打。请问:若敌人众多且部伍严整而前来攻我,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打掉它最重视的有利条件,那它就会乖乖地听从我的摆布了。用兵打仗的原则,主要是靠动作神速,乘敌猝不及防,从意想不到的道路,去攻击它虚懈无备之处。
[错误事实]孙武的所谓无败,是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确保不会失败。显然,在逻辑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回答好一个问题:在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我方不会失败?《九地》篇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积极防御!积极防御是一种什么样的打法?积极防御自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外线作战、深入敌后,也即润之拿手的钻入铁扇公主肚子里去的那种打法。这就是《九地》篇中出现两组“为客之道…”的原因,而篇中出现的两组“为客之道…”反过来也证明《九地》篇确实是讲积极防御的,因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而苏州孙子兵法网的译注中哪里有一点积极防御的气味来?所以说译注者用自己的教条主义观念偷换了孙武的无败思想。
[详细分析]我对孙武原文的译注是这样的:“我们所公认的历史上那些善于防守的人物,能够首先迫使敌方处于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的大面积瘫痪状态,然后根据形势的发展,看到有利就马上行动,发现不利就立即收手。于是有人就要问我了:‘假如敌方不仅人多势众而且战斗力强,遇到这样的大敌前来进攻,我方应该怎样防守呢?’我要推荐的方案是:‘先夺取对手难以割爱的地方,于是敌人只好接受我的安排。’用兵讲究的是眼明手快,乘敌人还来不及反应,从意想不到的路线出兵,攻取对方没有戒备的要害。”对比两种译注之后,读者就可以发现,苏州孙子兵法的译注展现的是一幅漫无目的的进攻画面,而我的译注所展现的是一幅以防守为目的的进攻画面。很明显,“敌众整而将来”已经说明我方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军事态势,而且是敌人主动前来进攻,即我方面临的是战略上的防守态势和战术上的内线作战,故相当于解放战争初期中正大举进攻解放区那样。而孙武方案中的“则听矣”已经表明敌方将不得不接受我方的调度,无法选择地放弃对我方的进攻行动,则我方真实的军事意图是解围救急,而不是消灭当面的来犯之敌,至于敌人的进攻为什么被我方终结,是因为我们采取了“先夺其所爱”的防守策略,即通过战术上的外线作战实现战略上的防御目标,故相当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迫使蒋介石放弃对解放区的大举进攻那样。当然,要实现这样的意图,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如何“迫使敌方处于…大面积的瘫痪状态”?第二,如何“眼明手快…攻取对方没有戒备的要害”?这就是《九地》篇中两组“为客之道……”所要详细阐明的事项。显然,按照我的上述译注,《九地》篇是专门讲积极防御的;有了积极防御,才能确保无败,进而确保必胜,进而确保全胜。但是按照苏州孙子兵法网的译注,《孙子兵法》中就没有积极防御了;没有积极防御,不能确保无败,因而不能确保必胜,因而不能确保全胜。因此,苏州孙子兵法网的译注与孙武的无败思想相悖,也与孙武的必胜思想相悖,更与孙武的全胜思想相悖。
在所有市面上可见的《孙子兵法》白话文译注中,上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普遍性恰恰证明了传统《孙子兵法》确实误人子弟不浅,因此也预示着一个必然的趋势:传统《孙子兵法》译著已经来日无多了,因为抹杀了时间、抹杀了地点、混淆了人物的传统《孙子兵法》译著也就没有了任何可操作性——它只能怂恿其忠实的读者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由错误的人物犯错误,更因为抹杀了庙胜、抹杀了先胜、混淆了无败的传统《孙子兵法》译著也就没有了任何可指导性——它不能警示我们远离机会主义、本位主义、教条主义的陷阱。所以,传统《孙子兵法》译著的末日到了。
因此,不是我想哗众取宠,怎奈传统《孙子兵法》译著确实漏洞百出;不是我想欺世盗名,怎奈传统《孙子兵法》译著确实天数已尽。所以,我可以预言,在大家的理解和共同努力下,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孙子兵法》白话文译著即将横空出世。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为什么对敌人要“围师必阙”
下一篇:谋士的历史地位
评论排行
- ·大国战略(2)
- ·韩信之冤(2)
- ·辩证地解读《孙子兵法》(1)
- ·食草之谋(1)
- ·对付大人的谋略(1)
- ·愤世之谋(1)
- ·君子之谋(1)
- ·弱势群体的生存法则(1)
- ·商道谋略:做生意不是赚取金钱而是赚取人心(1)
- ·叶建艳:《谋略入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