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领导学》:军事领导的用人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军事领导的用人,说到底,就是如何识别和选用干部的问题。

 

一、“挥泪斩马谡”的启示

 

人们一提起马谡,往往会立刻想到一个言过其实、并无真知的人物,以为马谡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对蜀汉的事业并无建树。如果马谡确象有人所说,压根儿就是个草包,那末诸葛亮为什么还要重用他?既然马谡犯了死罪,为什么诸葛亮还要违心背意,挥泪问斩?这个故事直接关系到当时军事领导的用人问题,这还要从街亭失守的前前后后说起。
 

刘备晚年,蜀国形势不利,东与孙吴对峙,南有彝越作乱,北有曹魏威胁。诸葛亮在刘备死后(223年死),肩负蜀国的军政重任。他为了挽救危局,确定了一系列有远见的政略和战略。一是“重新联吴”。二是“务农植谷,闭关息民”,整顿内政。三是“思维北征,宜先人南”。这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阐明的战略方针。他认为要北攻曹魏,必须首先夺取南中,(今四川南部、贵州大部和云南全部地区,那里聚居着少数民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安定后方,取得南中地区的人力物力,以实现集中全力,北定中原的战略目标。
 

马谡曾为诸葛亮出过好主意。诸葛亮擒纵孟获的故事众人皆知,他的这种高超的智谋与胆略历来被人们所称颂,然而擒纵孟获的妙计却出自街亭败将马谡。马谡“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他认为,南中险远,鞭长莫及,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为了迅速安定后方,以利攻魏,他建议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这是军政并进、剿抚兼施的策略,是心理战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这一建议,对抵抗蜀军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之终于归服。至此南中用兵顺利结束,蜀汉政权恢复了对南中四郡的控制。蜀汉后方的稳定,对开拓人力物力资源,加强蜀国力量,为攻魏创造了条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其中,无疑也有一份马谡的参谋功劳。
 

蜀汉后主建兴6年(228年)春,诸葛亮按照“北定中原”的既定方针,开始了第一次攻魏(前后共6次,即“6出祁山”)。诸葛亮的进攻部署是富有创造性的:扬言由斜谷进攻郡国(今陕郡县东),令赵云、邓芝为疑兵,实施佯动,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自己率领主力从汉中出祁山,夺取陇右(陇山以西,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地盘)。蜀军的行动大出魏军意料之外,顿时“关中响震”,原为曹魏控制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投降了蜀军。
 

魏明帝曹睿(曹操之孙),只好亲至长安坐镇,并急调名将张邰率步骑5万抗拒蜀军。张邰军迅速西进,越过六盘山与陇山之间的谷道,转锋南下,横渡渭水,直扑街亭,威胁蜀军侧后,诸葛亮早已料到张郃的这一招,他为了保障主力侧翼安全,便于进兵,命马谡率前军抢先占领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
 

街亭位于渭河与麦积山之间,是汉中、陇右之间的咽喉之路(粮道),是当年由陕入陇(甘肃)的要隘,地位极为重要。马谡行前,诸葛亮曾交待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诸葛亮要马谡务必坚守山下,确保水源。但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令,“舍水上山,举措烦扰”。马谡的副将王平几次善言劝阻,都被马谡拒绝,王平只好率千人另立据点。结果,曹魏的张邰大军一到,直逼山下,首先断绝了马谡军的水源,然后发起攻击,马谡军主力由于缺水,口渴难挨,不能持久,被魏军击败。王平“鸣鼓自持”(独立作战),张邰恐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才得以收集各营的残兵退回。亏得王平顽强抵挡,否则蜀军主力有全军覆灭的可能。
 

马谡大败,诸葛亮只好退回汉中。蜀军第一次攻魏就这样结束了,开始进展顺利,后来反胜为败。后人真为诸葛亮遗憾!蜀军失街亭以后,司马懿率军紧迫,诸葛亮不得己,只好在西城演出了一场空城计。
 

诸葛亮在街亭失守之后,经过认真反思,认为蜀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魏军,之所以失败,不在兵少而在选将不当。他认真吸取了用人的教训,并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首先引咎自责,上奏章请求自贬三等。诸葛亮不诿过于人,承担责任“谢众”,自动降三级,这种风格是可取的,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他勇于负责,不是上推下卸,不是功劳归自己,错误归别人。(2)奖王平。王平是行伍出身,“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现在来说,太不符合“四化”要求了),然而诸葛亮见其英勇善战,“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当时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用有功的王平是得人心的。(3)宽赵云。赵云已七十岁了,屡立战功,勇气不减当年,但因疏忽大意,在箕谷(牵制方向)受挫。诸葛亮考虑到他能退却在后,拼命冲杀,掩护部队撤退,未造成更大损失,故不再追究责任。(4)斩马谡。史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下狱物故是指有地位的人犯了罪要处死),故后人称为挥泪斩马谡。刘备晚年曾考虑他死后的用人问题,问过诸葛亮对马谡怎么看,诸葛亮的评价是:“此人当世之英才也”。刘备告戒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可见诸葛亮同马谡平时私交很好,关系非同一般,挥泪说明诸葛亮重感情,不忍心下手斩,加上念及七擒孟获,马谡曾出过好主意,不忍心也是可以理解的。“挥泪”也说明诸葛亮有内疚之意,由于他在失街亭问题上负有领导责任,觉得对不起朝廷和军众,他深感后悔,悔不该不听先主刘备之言。但对斩马谡内心又很矛盾。诸葛亮战前曾颁布军令,违令者斩。不斩马谡,军法难容,群情难平,不足于信众和威众。治军要严,军令如山倒,不恂私情,赏罚严明!这又是诸葛亮的英明之处,值得后人赞赏和借鉴。
 

据载,马谡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熟记兵法,但他对前人的经验和书本上的知识,不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犯了军事教条主义的错误。刘伯承元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同一孙子兵法,马谡的用法是教条主义,孙明就不是。庞涓和孙膑同师鬼谷子,庞涓用兵是教条主义,孙膑就不是。王明和毛主席,读的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王明是教条主义,毛主席就不是。所以教条不教条,重点不在先生而在学生。
 

刘帅之所以说同一孙子兵法,马谡的用法是教条主义,是因为马谡对孙子兵法,只知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
 

孙子说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凡是驻军设阵都喜好居高地,厌恶洼地,力求向阳,避开阴暗;生活方便,住处安全。士兵不患各种疾病,胜利就有保障。由此可见,马谡守山上,兵书上是可以找到根据的。
 

孙子又说;“险行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在险要的地形上,我军应抢先占据,一定要占领高处和向阳面等待敌人。这是马谡守山的又一理论根据(马谡引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
 

可是,孙子还说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象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马谡只知死记兵书上说的凭险据守、居高临下、守要冲的条文,却不顾当时当地具体情况,没有考虑到部队的水源供应,未搞好必要的后勤保障,部署兵力违背了诸葛亮的坚守山下的命令,结果造成蜀军的重大损失,自己亦问罪受斩,抱恨终生。
 

从街亭失守不难看出,诸葛亮的最大教训莫过于用人失误了。诸葛亮之所以错用马谡,原因有三:一是有感情用事的成分。二是考察将领有主观片面性。马谡其人好吹,诸葛亮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只看到他善谈兵法,没有考虑到他缺乏创造性,实际才干不行。三是没有量才使用。马谡虽在安定南中时提过好的用兵良策,但诸葛亮对他的教条主义问题,认识不清,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错用了马谡,致使蜀军大败。古人云,“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意思是:他哪方面专长,就用他哪方面,而不必勉强他做不擅长的事;他哪方面精深,就叫他做哪方面的事,而不必勉强他做力不能及的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对马谡这样的人才,当个参谋有时还可起点好作用,当主战将领就不行了。
 

这个历史故事,对我们今天识才,用才,仍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注微信公众号.jpg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1 2 3

相关热词搜索: 军事领导学 《军事领导学》 用人

上一篇:学毛泽东大智谋纪念毛泽东诞辰122周年
下一篇:《谋略论》:谋略将从谋士向智囊团发展

  • 谋略网 (www.moulue.com.cn) 版权所有 © 2013-2019 皖ICP备1301472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802000417号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予删除处理!谢谢!
    QQ:76805046 Q群:29847517 VIP群:271211298 倡导共赢谋略,传播正义能量! 常年法律顾问: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