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艳:《谋略入门》

教授人们学习和应用一门学科,如果选择的切入口不恰当,效果就很难理想。举个例子,以供参考。有一名棋手,中等智力,可推算前三步棋和后三步棋。故师教其一步,可得七步。现有棋七步,师教其第几步,可得其全?分析:师教其第一步,可推算第二、三、四步,第五、六、七步不得而知;师教其第七步,可推算第六、五、四步,第三、二、一步不得而知;唯有师教其第四步,前推第三、二、一步,后推第五、六、七步,可得其全。

任何学科,入门方法都至关重要,谋略也不例外。谋略入门的内容,立足点过于高端,或者过于低端,不能适合中等智力的人们去触类旁通,就无法做到全面高效地为大众服务。像“可以意会,不可言传”之类故弄玄虚的言论对教学显然是无益的,引经据典、东拼西凑而不得要领的长篇大论听了也记不住,标新立异又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也是不能投入实用的。

谋略离不开人,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以谋为用,遵循客观规律,结合人的可执行性,统筹兼顾,运用“人谋合一”的科学方法,才能使谋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尽谋略这门学科之所能,就要做到两点:全局运筹如捆扎稻秧般拦腰把控,局部谋划如平田插秧般分解到位。

谋略的用途很广泛,历史很悠久,但一直未能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而我的研究则立足于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能力有限,何况一家之言,难免有不足之处。我只求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以不至于埋没一次创立一门学科(谋略学)的机遇就足够了。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上我留有余地,可供同行讨论。


【谋略的定义】

人类运用谋略的历史很久远。从人类社会诞生起,人类就开始运用谋略了。但是,人类对谋略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就像人类很早以前就懂得用火了,可是明白燃烧是怎么回事的历史并不久远。这正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工具书中通常都是用计谋、策略等词解释谋略,将《现代汉语词典》中计谋、策略等词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是: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根据形势发展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这种解释简单地介绍了谋略的应用过程,但是对谋略的本质没有交待清楚。有时候人们也用兵法代指谋略,而兵法的内容包括军事谋略和军事技术,军事谋略且只是谋略的其中一类。

谋略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哪些行为是属于谋略的范畴呢?

首先,谋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必须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原理。像占卜、算命、求神、解梦等行为都是建立在迷信的基础上,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赌博依靠碰运气,偶然因素决定输赢,也不是运用的科学原理。赤壁之战中,所谓借东风火烧曹营,其实是人们熟习气候变化,预测风向的结果。说是借东风,其实是根据自然规律,预测东风。什么诸葛亮登坛作法,根本就是故弄玄虚,糊弄外行人的。

其次,谋略解决的是人类的问题。人类的智能,是制定谋略和应对谋略的关键。用渔网和鱼饵、鱼钩捕鱼,用陷阱和机关捕猎野兽,原始社会的人用火驱赶野兽,可以称之为“谋略的起源”。但是,这些都是针对其他低智能动物的技术手段,不属于谋略范畴。如果有人说他用谋略战胜了一头牛,这肯定是一个笑话。当然,如果你战胜一头牛,针对的是这头牛的主人,那么你的行为就属于谋略的应用范畴了。但你也只能说,你用谋略战胜了这头牛的主人。现代科学发达,未来可能会出现像人类一样高智能的机器人。到时,人类对待这些高智能的机器人,可能就要用到谋略手段了。

其三,谋略解决的是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就要遵循社会规则,运用社会科学方式。医生治病救人,是自然科学的应用,就不属于谋略范畴了。用先进武器战胜敌人,也属于技术范畴,不属于谋略范畴。像下棋、玩智力游戏之类的娱乐活动,也不属于谋略范畴。因为娱乐活动遵循的是虚拟的游戏规则,而不是现实的社会规则。当然,谋略也需要技术的支持。积极发展与合理运用先进技术,也是谋略的制胜理念之一。

其四,谋略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解决生存问题,一方面要促进生产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防范,尽力抵制一切可能导致灭亡的因素。发展科技,提倡开源节流、勤劳俭朴,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持人类的生存繁衍。人类社会的一些习俗,如男婚女嫁,包括女子的贞操观念,也是为了落实优生优育原则,避免近亲繁殖。艺术不能当饭吃,对生存无益,所以不属于谋略范畴。李后主、宋徽宗的艺术,显然无益于他们的治国方略。历史上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成功博得褒姒一笑,却也因此而丧命。很多帝王,昏庸无能,穷奢极乐,导致民不聊生,这些都是灭亡的先兆。

其五,谋略解决的是斗争问题。斗争要求战胜敌人,争取利益的最大化。比如恋爱和交友,就不属于谋略范畴。恋爱和交友的过程主要是表达情感,不是为了争取利益。当然,恋爱和交友可以运用一些表达技巧,应该称之为方法和策略。但是这些技巧只是用于表达情感,是一种形式。事实上,恋爱和交友的关键在于双方坦诚相见,其内容比形式重要。但是,利用爱情和友情,谋取利益的行为,就属于谋略的应用范畴了。不过,《三国演义》中,貂蝉用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但是她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孙权将自己妹妹嫁给刘备,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见此类感情欺骗的游戏,基本上是自欺欺人,其实并不高明。

特别解释一下,谈了生存和斗争,为何不谈发展和统一?因为谋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生存和斗争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发展和统一不是“问题”。发展和统一相对于生存和斗争,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只要解决了生存问题,自然就发展了;只要解决了斗争问题,自然就统一了。如果“问题”都解决了,那还要谋略做什么?

综上所言,概括起来,就是谋略的基本定义:谋略是指解决人类社会生存斗争问题的方法。

为什么要给谋略下定义呢?下这样的定义有什么好处呢?

现代的学科,种类极多,谋略作为一门学科,有了明确的定义,便于确定其研究的方向和涉及范围。根据定义,就可以简明扼要地构建其体系,探讨其机制,结束寻章摘句的繁琐拼凑。有了模块化的体系和合理的运作机制,也可方便谋略的制定和应用。另外,正确的定义,便于人们培养正确的谋略意识。如果错误的观念侵蚀了人的谋略意识领域,就会让谋略的制定和应用误入歧途。

谋略的涵义定得太宽广,就不利于研究和学习,也不利于制定。知识面大而空,不能自成体系,这是科学不允许的。比如,有位学生声称要发明一种能溶解所有物质的溶液。老师问他:你准备用什么材质的容器装这种溶液呢?如果不加限定,将一切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定义为谋略的话,那所有的学科都可以称之为“谋略学”,万物皆可称之为“谋略家”了。拉屎也解决了肚子痛的问题,岂不是拉屎也成了谋略?

谋略的涵义定得太狭窄,也不利于广泛应用和深层挖掘。比如《孙子兵法》中的谋略,其实主要是军事谋略(夹杂一些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内容),是为军事服务的,在其它领域可能就不太实用。还有,如果将阴谋诡计当作谋略的全部,就会忽略阳谋的作用。事实上,谋略可以害人,也可以救人,而且后者的意义是主要的。人类因为谋略而生存,社会因为谋略而发展。如果只是追求一己之私利,显然难窥谋略之全貌。

总之,谋略是一种协助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一种生产技能,也不是为了增添生活情趣。谋略的根本应用,是在一定层面上的。如果连吃喝拉撒这样的事也要请教谋略的话,那就真是没法活了。但是,谋略在广泛应用中,必须和具体的事物接轨。虽然有些事物不属于谋略的定义范畴,但是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属于谋略的应用范畴。比如,美女抛了个媚眼,有可能只是为了增添生活情趣,但也有可能是个“美人计”。谋略虽然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也不可无限夸大谋略的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忽视技术层面的作用。如果没有技术支撑,再高明的谋略也会陷入“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谋略的定义将谋略要解决的问题,规定在人类社会的范围内,人类以外的动物到底有没有谋略?必须说明,人类以外的动物是有各自的生存斗争技能的。老虎捕食猎物时,先是慢慢接近,让猎物麻痹大意,很难察觉它的捕猎意图。等到了有效捕猎距离后,老虎才会突然加速冲过去,一击必杀!如果在接近过程中,被猎物察觉,老虎就只能放弃这次捕猎。老虎的捕猎方式和人类一些谋略的应用方式如出一辙,或者说人类的谋略就是学习于老虎的捕猎方式。但是,老虎的捕猎方式是一种本能,不能加以变化,更不能学习其它动物的生存斗争方式。而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和加工多种生存斗争方式,灵活运用。所以谋略只限于人类社会,人类以外的动物是没有谋略的。猿猴等动物有类似人类的简单学习和加工的能力,但是猿猴的学习加工能力和人类不在一个等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谋略的定义将谋略要解决的问题,规定在生存斗争的范围内,生存斗争以外的问题为何不能称之为谋略?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生存斗争以外的就是艺术、道德等问题。“军事艺术”一词本来是指军事谋略和艺术一样,具有高超的技巧性,这是一种借喻。事实上,谋略和艺术有其本质的差别。艺术是为了表现自我,谋略是为了解决问题。艺术注重的是过程,谋略注重的是结果。艺术体现的就是技巧,谋略可能会使用技巧,但不是一定要使用技巧。如果刻意地追求技巧,就会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就像“龟兔赛跑”那样,兔子为了表现自己的技巧,在赛跑途中睡了一觉。兔子的行为确实很艺术,但是结果却让乌龟赢得了比赛。学习谋略的人们,千万不要被“军事艺术”一词误导了。

古人虽没能给谋略一个明确定义,但是根据实践经验,在应用方面基本上达成了某种共识。就像从来没有人说他用谋略战胜了一头牛,就像从来没有人说魔术、艺术有多么高超的谋略性,就像大多数人都对恋爱、交友中使用谋略的行为很反感……其实古人已经默认了“谋略是指解决人类社会生存斗争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定义。

顺便说一下,谋略的生成。研究谋略,要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有了谋略意图后,利用客观规律,制定和应用了谋略,才有了谋略现象;如果没有制定和应用谋略的意图和行为,规律和现象都不具有谋略意义。比如“刮东风”这一现象,本来就是客观规律,在一般情形下,是不具有谋略意义的;但是,在赤壁之战中,“东风”增添了“借”这一行为后,就有了谋略意义。各位谋友们,从认识谋略的生成中,是否也体会到了一点研究谋略本质的意义?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解释谋略的定义范畴,就是为了帮助初学者树立正确的谋略观。错误的谋略观念在应用时,容易形成难以决断和本末倒置的不利局面。比如,“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中,因为对伦理道德和生存斗争的概念模糊,东郭先生就陷入了“我到底该不该被狼吃”的困惑中。人们常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和“占小便宜吃大亏”,就是因为本末倒置的错误谋略观念造成的。


【谋略的体系】

体系的研究,就像解剖,选择的切入口,要尽量完美的展现事物的结构。根据谋略的定义,谋略的体系,就是综合了人类社会生存斗争方式的体系。这些人类社会生存斗争的方式,简称斗争方式,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间谍、心理、博弈、平民、黑道、名誉、信息等内容。这些斗争方式,可各自发挥其作用,也可协同发挥体系的作用。人们习惯将《孙子兵法》套用到经商、做官、恋爱、交友等领域,显然有些笼统。根据谋略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分类,各自进行深入精准的研究,这是现代谋略研究的大势所趋。但是,分类如果不恰当,就会出现重复和疏漏。比如政治、治国、统御,其特性和功能是大同小异,分列出来,就是重复;古今谋士,多谈论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少有谈论平民的,这就是疏漏。对此,我们必须运用模块化理念,尽力构建一个完整的谋略体系。

(一)政治

谋略离不开政治。谋略的定义讲得很明白,谋略是解决人类社会生存斗争问题的方法,而政治就是解决人类社会生存斗争问题的方法之一。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和齐家,包括管理团队,基本的道理是相通的。让地球全人类和共为一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平天下”的政治主张。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就是管理自己肉体和精神的政治理念。甚至可以说,政治的根本意义就是战胜自我。很多时候,人们会说,远离政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们狭隘的认为政治就是权力斗争)。但是,政治其实是无法逃避的,它与人类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政治可能是野蛮的,但没有政治,就会更加野蛮。只有了解政治,才能更多的发挥其正面作用。了解政治,就要从其特性入手。

政治的第一大特性是组织。政治是在组织中发挥作用的,是有组织性的。人多势众,组织的功能就是分工合作,凝聚力量。毛泽东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去放牛。他们想趁空闲时间砍点柴,采点蘑菇,可是又担心牛跑丢了。毛泽东想了一个办法,将人分成三组,一组放牛,一组砍柴,一组采蘑菇,到时将柴和蘑菇平分给每个人。这样既不用担心牛会跑丢,又可以使砍柴和采蘑菇同时进行,组织功能就体现其中。然而,不同的组织代表不同的政治。《水浒传》中,晁盖打着“聚义”的旗号,拉拢了很多江湖好汉。后来宋江改旗易帜为“忠义”,结果梁山内部就开始分裂。孙中山革命多次失败,后来打出“联共、联苏”的旗号,终于成功了。蒋介石违背了“联共、联苏”的宗旨,后来就失败了。

政治的第二大特性是纪律。纪律是相对组织而言的,是维护其组织的。纪律的功能是规范行为,体现组织性质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就是乌合之众,就不能维护其组织。刘邦的“约法三章”,八路军的“三项纪律八项注意”,这些都是典范。用纪律约束组织,可为长久之计;用矛盾制衡组织,则为权宜之计。宋太祖为了巩固皇权,阉割武将兵权,结果虽有精兵良将,却不能保家卫国。蒋介石利用矛盾制衡各路人马,虽能弱枝强干,却是外强中干。现在的美国,为了维持其霸权,采用的也是制衡手段,可是依然挽救不了其国力的衰败。现在很多人崇拜乾隆皇帝重用贪官的制衡术,其实不过是鸦片吸食者对鸦片的向往之情。

政治的第三大特性是权力。权力是公众给的,也需要在公众的监督下行使。权力的不当使用,就会给很多人带来灾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比如说人身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等。如果被人施以暴力,就要行使正当防卫权,进行反抗。权力在斗争中寻求统一,在统一后又面临新的斗争。如果不懂得行使自己的权力,就是昏庸。国君不理朝政,大权旁落,就是昏君;一家之主不懂得管人、管事、管业、管言,导致家道中落,就是庸人。权力可直接行使,也可间接行使。律师就是间接行使权力的人,而且这种权力是用钱买来的。

政治的第四大特性是责任。责任是相对权力而言的,必须和权力对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使权力的人,要承担其各自的责任。尊老爱幼、求学创业、保家卫国、拨乱反正,这些都是人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当官就要管事,就要承担责任。不管事,不愿承担责任,谁会让你当官呢?论谋略,张良远在刘邦之上,为何汉王不是张良?因为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且风险也越大,成王败寇,这是玩命的事,张良选择了安全系数较高的谋士职业,所以放弃了做汉王。

(二)军事

谋略与军事的关系众所周知。军事斗争是依靠军队进行斗争的,是一种大规模的暴力行为。因为军队是一台大型生命收割机,所以必须慎重对待。军事斗争的功能是杀伤敌人,主要目的是保护自己的。武备松懈和穷兵黩武,都是不可取的。在军事斗争中,如果军事技术是战争的体魄,那么军事谋略就是战争的灵魂。不过,也正是军事斗争的激烈性,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谋略的发展。研究军事,应该从一些关键问题入手。

军事的第一大关键问题是武装。拥有一定武装力量的军队,才能进行军事斗争。军队的生存和发展,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兵源、基地、武器、给养。比如中国工农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从井冈山到延安,根据地的选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解决了武器和给养的问题。人民军队,来自人民,解决了兵源的问题。当然,也有利用政治手段,夺取兵权而拥有军队的。

军事的第二大关键问题是指挥。有了军队,如果不能很好地指挥,也是没用的。古代击鼓助阵,鸣金收兵,都是为了很好地指挥军队。梁红玉擂鼓镇金山,就是典范。孙武见吴王,用宫中美女练兵。孙武三令五申后,美女不听指挥。孙武果断斩杀二妃,宫女们不敢不听指挥,终于操练齐整。指挥的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既指挥到位,又不超越其可执行限度,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正所谓“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军事的第三大关键问题是作战。作战是一个收割生命的过程,不得已而为之。作战的理念,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作战的方案,要根据地理、气候、人员、武器、任务变化而变化。有速决战,也有持久战;有阵地战,也有运动战;有攻其不备,也有攻其必救;有直接进攻,也有迂回包抄;有围三阙一,也有围点打援;有避实击虚,也有以虚应实;有以逸待劳,也有以动制静;有长途奔袭,也有步步为营;有拥兵自重,也有养敌自重……

军事的第四大关键问题是安保。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在战争时期,行军、宿营、补给都有可能遭到敌人的袭击,安保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非战争时期,如何做好安保工作?站岗巡逻就不要说了,那是一刻也不可懈怠的。另外,既要保障自己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又要避免误伤战友和平民,其难度可想而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除了在战时英勇作战之外,在和平时期还参与抢险救灾。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安、保镖和警察,就是专门负责安保工作的。

(三)经济

谋略在经济领域也是大有作为。经济直接跟人类的生存相关,解决经济问题,也是谋略的一个重要任务。民以食为天,如果谋略的过程中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一切都是徒劳。在经济问题中,实体经济问题又是最根本的。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但钱毕竟不能当饭吃。如果粮库空了,人们就是守着金山也只能饿死。研究经济,应该着重从实体经济方面入手,这些才是其命脉所在。当然,也不能忽视虚拟经济的作用。而且,虚拟经济也自有其命脉。

经济的第一命脉是资源。争夺资源是经济斗争中最激烈的一个环节,因为拥有资源是进行生产的先决条件。地主资本家拥有资源,可以强迫其他无产者为其劳动,而地主资本家却可以不劳而获。很多时候,人们都是为了一亩三分地,你争我夺,甚至不惜发生流血事件。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尤其如此。像《六尺巷》里“让他三尺又何妨”那样豁达胸襟的人,毕竟只是少数。除了争夺资源,人们还有节约资源的理念。中华文明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提倡开源节流的思想。

经济的第二命脉是技术。要让资源发挥其作用,必须掌握先进的技术。传统中国农耕民族的文化之所以相比游牧民族的文化先进,就是因为农业社会便于积累技术。在农业社会,农民其实是身兼多种技能的。新中国能够快速发展,也是因为中国领导人重视技术,大力发展基础工业所致。如果没有走社会主义时的技术筹备和基础建设,改革开放也只能是空中建楼阁。

经济的第三命脉是生产。有了资源和技术,还要有人进行生产劳动。技术改进了生产,生产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就可以改进技术。虽然说机器可以代替人工,但是人类如果停止了生产劳动,科学技术可能就会停止发展。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主张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在任何时期都是有必要的。

经济的第四命脉是应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又取决于应用,应用的清单来源于人们的正常需求。也就是以应用来调节技术和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市场体现需求,也可以促进技术和生产的发展,但是不能保证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都是有益的。商品的拍卖和竞标,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劳动者出卖劳务获取报酬,这就是市场。有些产品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是对人类的危害也很大。市场可以促进技术和生产,但是市场也会剥夺人们对经济的主导权。

经济的第五命脉是交易。交易是从最初的物品交换发展起来的,直至现在的各种交易。人们生产同类物品的数量超出了个人所需,而人们生活需求的物品种类却超出了个人的生产能力,这时交易就出现了。农民种田,工人做工,然后将各自的劳动成果拿出来交换,各取所需,这就是交易,也叫买卖。交易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互补的作用,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交易可以保障专业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扩大技术交流。所谓公平买卖,交易双方,一般来说是平等的。但是,也有不平等的交易。不平等的交易通常都是通过一些特殊方式来实施的,比如古代的买空卖空,还有现代鸦片战争西方同中国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经济的第六命脉是通货。通货就是流通货币,代表商品的价值。商品最初是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交易的过程体现其各自的价值。后来发展到以货币进行交易,用货币代表其各自的价值。发行货币可以方便商品交易,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也统一了货币,在维护其统治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货币的发行量必须和流通中的实际需求量相当,否则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经济的第七命脉是融资。融资就是融合资金,比如典当、按揭、借贷、存款、投资、撤资等方式,有股票、彩票、银行、保险、地产等行业。有钱没事干的,可以投资别人的事业,并从中盈利;有事业没钱的,可以吸纳别人的资金,干好自己的事。这样一来,做事业的人可以快速发展而不受资金短缺的限制,有钱的人能够以钱生钱而不用辛苦做事。虚拟经济中,大量的投机活动,也形成了大量的泡沫经济。虚拟经济也派生出了超前消费观念,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虚拟经济成就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经济的自我衰败。

经济的第八命脉是分配。分配作为社会再生产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配也会影响再生产。适应某种生产形式的分配,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不适应某种生产形式的分配,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分配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还有平均分配和不劳而获。

(四)文化

谋略不能忽视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在精神领域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斗争。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次亡国灭种的危难时期,但最终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教诲。文化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斗争赋予了哪些功能呢?

文化的第一个功能是启蒙。人类从婴儿时期的牙牙学语,到成年后掌握各类生产技术,启蒙教育功不可没。启蒙既教读书写字,也教为人做事,更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师重教,虚心好学,则可获得知识;不学无术,自以为是,则容易误入歧途。启蒙教育除了内容必须健康之外,还要讲究方法,因材施教。教人学以致用,且活学活用,决不可误人子弟。曾经的“八股文”,如今的套路文,都是害人的文章。过去老师经常对学生说:你是为你自己学习,不是为我学习。学生如果听懂了这句话的含义,就会自觉的认真学习。

文化的第二个功能是传承。一个人一生所能接受和创造的知识量是有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很多人长时间的积累。文化的积累,少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比如勤劳、俭朴这些品质,对人类生存有益,所以应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一些不好的东西,就应该摒弃。传承的方式要顺其自然,不可粗暴。书籍和语言在传承文化知识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我们要阅读好书,使用文明语言。污言浊语,错字连篇,信手涂鸦,撕书毁典,这些野蛮行为都是危害传承的。

文化的第三个功能是免疫。文化必须强化自身的免疫力,这样才可以抵抗一些有害文化的侵蚀,免遭覆灭之灾。要不断的自我检测,发现自身的不足。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的思想健康了,方能百毒不侵。如果一种文化总是向人们灌输享乐、自由,就要警惕,这可能是最后的狂欢。将斗鸡遛狗、抽烟酗酒、争风吃醋融入主流,将劳动、学习、正义边缘化,这都是人们精神糜烂的集中表现。多难兴邦,中华民族是多灾多难的,也正是这些灾难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有一次,我谈到中国近代落后和挨打的状况。有人讽刺我:“中国不是拥有几千年的先进文明历史吗?怎么会落后呢?”我这样回复他:“中华文明确实很先进,只是在野蛮方面落后了。”

文化的第四个功能是发展。文化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身。发展并不是要放弃原有的一切,也不是要不加选择地接受新的东西,而是要在传承和免疫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结果。这个过程就像计算机软件的升级过程,是系统的改进,而不是简单的添加。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在唾弃“裹脚布”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高跟鞋”的危害。

(五)外交

谋略也经常应用于外交。无论是国际关系,还是个人交往,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各自的利益。外交关系,就是客与主的关系。懂客主关系,是懂外交的第一步。我小时候去舅舅家拜年,舅舅跟我们开玩笑:你们吃了饭要帮着洗碗。我对舅舅说:我是来作客的,哪有让客人洗碗的道理?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什么叫做不卑不亢。一般来说,外交的原则就是把握一个度,不惹事,不怕事。外交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也不可夸大。一味的称霸和结盟,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的。春秋五霸,都不能持久;战国时,六国联盟,都不能阻止秦国的强大。所谓外交,其实就是处理国际关系或人际关系的方式。

外交的第一种方式是表现。通过自我表现,以获得别人的认可,或者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意愿。表现的方式有多种,再加上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场合,产生的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别。表现自我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把握时机,表现要得体。作为客人身份,在主人面前喧宾夺主,过度表现,是令人很反感的。表现不仅是自夸,也可以自贬和自嘲。像刘备和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是自夸,刘备就是自贬。通常还有不卑不亢,或者选择沉默。

外交的第二种方式是主持。主持就是以主人的身份,引导大家各自表现,最终达到一定的目的。主持的过程中,一些客套话、场面话是不可少的。主持的过程中,还会制止一些不当表现。简单来说,主持就是待客之道。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可能是失策。但是,项羽保全了他的待客之道。试想鸿门宴上,如果杀了刘邦,席间诸人有何感想?以后谁敢赴霸王的宴?谁敢与他举杯痛饮,共商天下大计?作为鸿门宴的主持者,项羽的作法是对的。作为谋士,范增就不该将杀刘邦和设鸿门宴这两件事搅和在一起。绝缨夜宴上,楚庄王隐恶扬善,绝缨而得士,也是作为主持的典范。

外交的第三种方式是辩论。对敌人的言语攻击,就需要对等的反击。辩论的目的是说服别人,最好是要让别人心服口服。尽量用别人认可的逻辑进行反驳,才有可能说服别人。如果敌人使用了诡辩技巧,就要用诡辩进行反击。辩论不仅是针对敌人,也是说给旁人听的,以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因此言论要有所选择,不可打击一大片,触犯众怒。比如,有人反对简体汉字,说繁体的“愛”字是有“心”之“爱”,所以是真“爱”。我反驳:繁体的“愛”字虽然有“心”,却是“反心”。因为繁体的“愛”字下面有个“反”字,所以此言借题发挥,一针见血,驳得对方无言以对。

外交的第四种方式是调解。调解就是以中间人的身份,促使矛盾和平解决。调解的方案,必须得到矛盾双方的认可。吕布辕门射戟,就是为了调解纪灵和刘备之间的一场战争。一般来说,调解的关键是要对矛盾的双方都有利,不可偏袒。成功的调解,不仅可以使矛盾的双方都受益,同时自己也可从中受益。但是,也要提防,有些人可能假意调解,实则偏袒。

外交的第五种方式是纳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在犯错误时,如果有人主动向你指出错误和提出改进意见,那就是最幸运的了。如果你欣喜地接纳了别人的进谏,就可以避免错误的发展;如果你刚愎自用而拒绝了别人的进谏,吃亏的就是你自己。忠言逆耳,能够听得进逆耳之言的人,自然会成为外交的受益者。所以说,别人发表意见时,要认真倾听,而不是打断,这是智者的基本素养。

外交的第六种方式是避嫌。因为某些巧合的因素,人们根据常理,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的猜测。有些事虽然确实与你无关,但是你却脱不了嫌疑,甚至有冤无处申。俗话说“没吃着羊肉,还惹来一身臊”,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嫌疑,最好是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古人教诲我们: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水浒传》中的武松借故离开哥哥家,搬出去住,就是为了避免和潘金莲的叔嫂之嫌。

外交的第七种方式是要求。外交并非都是空口说白话,也会提出实质性的要求。提出要求的方式有一次性的,也有附加的,还有无休止的。比如谈判和签合同,双方会一次性提出所有要求,商定后就不得更改。比如地主和资本家占据生产资料,除收取租金外,还向农民和工人附加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农民和工人不拥有生产资料,只能接受这种额外的剥削。流氓耍无赖,美女撒娇,就属于无休止的提要求。表达要求的方式有直接表达,也有间接表达。刘备借荆州,赵光胤杯酒释兵权,这些都是比较直接的方式。《古今谭概》中有一张姓县令,衙门贴告示:某月某日是知县生日,请各位官吏不要送礼。明言不要送礼,其实是要求在其生日那天不要忘了送礼,只不过换了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

外交的第八种方式是拒绝。与人交往,通常是以和为贵,少不了谦虚礼让。外交过程中,稍微吃点小亏,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别人得寸进尺,就不能一味退让了,而是要学会拒绝。比如,有一户人家正在吃饭,一个邻居来他家串门。主人就问:你吃饭了吗?邻居说:没吃。主人就说:那就在我家吃顿便饭吧!于是,邻居就在他家吃了一顿饭。尝到甜头后,这邻居就经常来他家蹭饭吃,并且主动发问:你猜我吃饭了没?主人:你吃了。邻居:你猜错了,我没吃。遇上这样的无赖,你是让他继续吃定你,还是拒绝他?当然,拒绝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可以选择回避,也可以婉拒,还可以直接说“不”,甚至可以使用唾沫和大棒……

(六)间谍

谋略的特性在间谍身上最能体现。间谍的活动区域,通常在自己军队的保护范围之外,而在敌人的多重威胁范围之内,完全靠谋略和技能进行生存与斗争。间谍也有组织,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靠独立完成任务。间谍行动中,要善于借力打力,以四两之力巧拨千斤。间谍斗争,深藏不露而又精准到位,有绵里藏针之妙。间谍工作的开展,有一整套执行程序。《孙子兵法》讲间谍,从“五间”入手,但行动方式不明。从执行程序入手,便于了解间谍行动每一个步骤的要领。

间谍的第一套程序是选拔。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从事间谍工作的,针对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身份、能力的人。间谍的立场至关重要,如果让敌人混入我内部,就会遭受惨重损失。当然,也可以利用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蒋干盗书”就是反间计的应用例子。所以间谍的选拔,也是对相关人员身份、能力、立场的考察。通过考察,选拔的人员,大多还要经过一定的培训。

间谍的第二套程序是安插。选拔出的间谍,只有安插在特定的位置,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安插工作不能让敌人察觉和起疑,所以必须顺理成章。可以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即时安插,功成身退;也可以预先安插,潜伏一段时间再启用。特定位置的安插,还需要间谍人员有特定的职业和技能。更有使用苦肉计、美人计和调包计,获取敌人的信任,而成功安插间谍的。

间谍的第三套程序是联络。间谍工作能顺利开展,少不了组织的协助。要想得到组织的协助,就必须和组织保持联络。通过必要的联络,可以传递和分享情报,也可以下达和接受指令。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联络同时也最容易暴露间谍的身份。一旦有人行动不慎或者叛变,就会牵连整个组织。所以联络是间谍程序中一个最大的漏洞,间谍在联络过程中必须谨慎行事。单线联络、间接联络及选择和变换联络时间和地点,都是为了安全起见。

间谍的第四套程序是保密。间谍的身份要保密,行动也要保密。保密不仅是针对敌人,对自己人也要一定程度的保密。因为在间谍这个领域,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是很难区分的。凡是可能泄密的地方,都必须严防死守。采取伪装技术,联络时对暗号和防窃听,行动时反跟踪,都是为了保密。有时候为了保密,甚至会杀人灭口,甚至自杀。

间谍的第五套程序是预警。为了应对间谍工作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必须使用预警程序。自己的领域有敌人闯入,或者敌人察觉到自己的行踪,必须在第一时间里得到警示,便于改变行动。设置预警程序,还不能让敌人察觉。否则,敌人就会绕过你的预警程序,进入你的内部。比如,按特定的次序摆放物件,在关键的地方做记号……

间谍的第六套程序是补救。补救程序可以是预先设定,也可以是临时制定。接到预警程序发出的警示信号后,就开始启动补救程序了。补救工作通常有情报的转移和销毁,有人员的转移和重组,还有任务和行动的调整。狡兔三窟,兔子都懂得预设补救方案,何况是人?锄奸和平叛,也属于补救的内容。

间谍的第七套程序是刺探。刺探各种情报,是间谍的一项基本任务。刺探情报的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分工协作。分工时,有获取情报的,有传递情报的,还有打掩护的。间谍在执行刺探任务的同时,还兼任反敌谍和破坏敌方重要计划的工作。刺探工作在技术实现过程中,有开锁、窃听、偷拍、暗杀、逃脱等技术手段。还有审讯捕获的俘虏,从敌人口中得到情报,也能达到刺探的效果。

间谍的第八套程序是甄别。什么样的情报才有价值?只有真情报才有价值。获得情报后,就需要甄别情报的真假了。《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后,曹操没有甄别情报的真假,结果上了大当。甄别的对象,还包括人和事。所有涉及的人和事,都会关系到行动的成败。情报的真假,人的意图,事情的进展,都要参照客观情势,进行全面细致的甄别。像警察破案,现场勘查、场景模拟、发现疑点、案情推断、线索跟踪、突击审讯、寻求证据等都是为了还原真相。

(七)心理

谋略也利用了人的心理特性。利用人的心理特性,影响人的意志,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人的心理特性,不单可以摧毁敌人的意志,还可以激励自己人的意志。掌握了人的心理特性后,就可以运用特定的行为方式,去影响人的意志了。刘邦曾经坦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用人之道,操纵人心为其一。研究心理战,最好从行为方式入手。一种行为方式,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

心理战的第一种行为方式是关注。关注敌人,可以给敌人造成一定的恐慌心理。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被敌人关注,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关注自己人,就会使他们信心倍增。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亲友的关注,因为可以从中得到力量。互相关注,能使人的精神力量陡增。红军之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强大的敌人,原因之一就是“阶级友爱”构成的强大精神力量。

心理战的第二种行为方式是交流。通过交流,让敌人感受到你的强大,可以达到摧毁敌人意志的效果。在审讯方法里,有一种就是通过交流摧毁囚犯意志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抵抗的意志就会不知不觉的松懈。销售人员的基本功也是要通过与顾客交流,向顾客发起甜蜜攻势。但是,交流对于朋友来说,可以化解他们紧张、失落、忧虑的不良情绪,使他们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比如,作为管理人员,适当地和下属进行情感交流,就会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

心理战的第三种行为方式是暗示。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通过暗示,可以影响人的意识。这种影响,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比如根据“四面楚歌”,项羽得出的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评估——楚军思乡情切,无心恋战。其实根据“四面楚歌”,还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态势——楚歌送英雄,热血洒征途,江东儿郎应奋勇杀敌,以报江东父老!相比项羽的自乱军心,曹操的“望梅止渴”,却稳固了军心。

心理战的第四种行为方式是感染。某些人的情绪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他人的情绪,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情绪感染。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在学习和工作时,选一些品学兼优或者工作能力强的人作模范,就是让大家来感染模范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同时,对一些抱怨、抵触等不良情绪要及时疏通,避免感染其他人。

心理战的第五种行为方式是对比。对比就是将不同的事物摆放在一起,通过鲜明对比,加强其影响力。抗战时期,冯玉祥将军与一群官员共餐。吃馒头时,大家为了显示自己有品位,都将馒头皮剥下来,放在桌子上。冯玉祥将军对此十分不满,但他没有直接批评大家,而是默默地捡起桌上大家扔掉的馒头皮,放进嘴里吃起来。他这样捡馒头皮吃的举动和大家扔馒头皮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家都感到无比惭愧,于是纷纷捡起桌上自己扔掉的馒头皮吃了起来。

心理战的第六种行为方式是刺激。刺激可以使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出现强烈反应。越是人们忌讳、渴求的行为,越容易刺激人的情绪。评书《岳飞传》中就有“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故事。遣将不如激将好,激将法就是心理学中刺激行为的一种正面用法。作为谋士,必须修养心性,控制情绪。达到“唾面自干”、“坐怀不乱”和“荣辱不惊”的境界,方可从容面对敌人的刺激。

心理战的第七种行为方式是干扰。通过某些行为,扰乱人的思维、情绪的方式,就是干扰。干扰可以让人的思维和情绪出现混乱,也可以让人从不利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在你认真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当然不希望别人打扰你。但是当你陷入痛苦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时,别人的打扰可能就是解救了你。当一个人思虑过度而大脑工作效率下降时,出去散步、观景、聊天,就可以让大脑得到很好的休息和自我调节,甚至会触发灵感,促成很好的创意和发明。

心理战的第八种行为方式是放纵。解开束缚,使人的思想情感瞬间发泄的方式,就是放纵。你要造就一个人,就要放纵他;你要毁灭一个人,还是放纵他。你想让你的将士英勇战斗,你就要尝试放纵他们;你若想消灭那些气势汹汹的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放纵他们。自由是一把双刃剑,放纵就是掌握这种高超剑术的要诀。正面运用和反面运用,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

(八)博弈

谋略不可忘记博弈。现实中除了一对一的双边关系外,更多的是复杂的多边关系。在这样复杂的多边关系中生存斗争,就是博弈。博弈就是混战,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博弈就像划拳,石头、剪刀、布,没有哪一样是可以绝对制胜的。这道理也像五行,金、木、土、水、火,相生相克。博弈的关键,在于认清处境和把握态势。

博弈的第一种处境是焦点。焦点就是中心,既可能是众星捧月,也可能是众矢之的。当你的处境成为一个焦点时,这不是什么坏事,但也不是什么好事。西瓜靠大边,当你得势时,会有很多人来巴结你,给你带来很多好处;但是,给你好处的同时,也会有不好的事在等着你,因为你可能是第一个被吃掉的瓜。

博弈的第二种处境是夹缝。夹缝就是夹在其他势力中间的缝隙里,只要你不招惹别人,暂时可能不会受到攻击,也不会受到追捧。但是,这种安全取决于别人对你的态度。如果别人决定联合起来对付你,那么你就是砧板上的肉了。当然,也可以夹缝求生,只不过要夹着尾巴做人。

博弈的第三种处境是转角。转角就是拐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你只有拐进旁边的小巷子里了。这样做,不仅可以逃生,还可以让前面的敌人和后面的追兵造成误伤。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你的旁边必须有弯可拐。最关键的是,你的脑子要多几道弯。红军长征时,就是这种处境。

博弈的第四种处境是边缘。边缘和焦点相反,是被主流排除在外的,不会受到追捧,也不会受到攻击。边缘化的存在,处境是安全的,但是也被剥夺了很多竞争的平台和机遇。已经在边缘处境的人,最好的策略是韬光养晦和励精图治。

博弈的第五种处境是鼎立。鼎立即三足鼎立,是指三方的力量,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两方发生战争,都可能是两败俱伤,最终受益的将是第三方;任何两家联盟,都足以抗衡第三家,但是可能灭不了第三家(因为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肯出力)。在这种形势下,战争没有意义,谁战谁先死;结盟也没意义,因为结不结盟都一样。

博弈的第六种处境是杠杆。这种处境类似于撬棍,通过向一方施压,可以间接影响到另外一方。你要做一件事情,不需要去接触这件事,只须找个支点,远程控制,就可以决胜于千里之外。简单的说,就是借刀杀人。当然,你控制别人的时候,你可能也被别人控制着;你选别人作支点的时候,你可能也是别人选用的支点。

博弈的第七种处境是串联。所谓串联,就是利益的串联,形成利益链。在这种处境中,大家就是一根绳子上的蚱蜢了。大家的命运被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也像自然界中的食物链,某些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某些生物的存亡,某些生物的存亡也会影响到某些环境的变化。串联和杠杆的区别:杠杆只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串联却是将命运捆绑在一起了。

博弈的第八种处境是并行。所谓并行,就是大家互不干涉,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并行和鼎立的区别:鼎立的构成单元是三家并立,并行的构成单元可能是三家以上;在鼎立中任何一家的发展都会引起另外两家的警觉,在并行中却不会这样。可见多元化的并行局面,比较适合各自发展。

(九)平民

谋略不能没有平民。以往,人们谈谋略,主要是谈政治、军事等。现在谈谋略,很多人热衷于商业、外交等。很少有人关注平民谋略,平民谋略一直被人们忽视。其实平民谋略是应用最广泛的谋略,大规模的战争不常有,平民的民事纠纷却天天都在发生。平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面临中上层社会的各种压力,同时还要面临黑恶势力的威胁,斗争方式是最驳杂的。有平民斗争经验的人,进入上层斗争领域,进行融会贯通后,自然会游刃有余。历史上,就有很多像刘邦、朱元璋等平民出身的人,战胜贵族世家的人。所以说,抛开个人的资质和际遇,平民的谋略也是最实用的谋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平民由不同的群体构成,认清这些构成特性,才能了解平民的生存和斗争。

平民的第一种构成特性是社会。不同社会的平民,生活方式和斗争理念都是不相同的。在农业社会里,平民的生活方式是以耕读为主的,斗争理念无非是揭竿而起和归隐山林;在工业社会里,平民的生活方式是以工商业为主了,斗争理念变成了抗议和罢工。在公有制的社会里,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使用生产资料;在私有制的社会里,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就会不劳而获地剥削没有生产资料的人。

平民的第二种构成特性是阶层。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生活方式和斗争理念也是不同的。在官僚阶层的人们,权力是生活的全部,也是斗争的主力;在豪强阶层的人们,财富和人是生活的主题,也是斗争的资本;在知识阶层的人们,知识是生活的希望,也是斗争的武器;在穷困阶层的人们,劳动是生活的依靠,拳头是斗争的本能……

平民的第三种构成特性是宗派。人们的学术、信仰各有其宗派,曾经就有过百家争鸣的盛况。学术的百家争鸣在于各人的实践和认识,宗教的门派在于各人的信仰。宗派的存在和发展,也会夹杂利益因素。因姓氏形成的宗族体系,利益因素就包含其中。宗派之间,成见越深,斗争就越激烈。所谓文人相轻,即来源于此。也有打破门户之见的,互相融合,则推陈出新,再创辉煌。

平民的第四种构成特性是功利。有些人对学术、信仰不感兴趣,他们只遵循功利原则,是因为某些利益而走到一起的。利益在,则群体在;利益消失,则各走各的路。这些人通常追求的是一些蝇头小利,并无长远打算。他们为了利益,会不择手段。这些人的代表,通常都是一些市井小人、政坛奸雄,以诬陷、耍赖、诱骗等手段赖以生存和谋利。

平民的第五种构成特性是行业。隔行如隔山,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行规,生存和斗争的方式各不相同。行医的,走镖的,教书的,卖艺的,开店的,经商的,做讼师,做掮客,做媒婆,做神婆……各有各的门道。有些东西,甚至是秘不外传的。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一些旧的行业会消失,一些新的行业会诞生。不同行业之间,可能存在一些职业歧视。相同行业之间也会有激烈的竞争,所谓同行是冤家。

平民的第六种构成特性是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得亲不如住得亲,地域的特性将很多人自然地团聚在一起了。我的地盘我做主,同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一种排外的地方情结。不过,这种地方情结有时候也会分个先来后到,主要体现在原住户可能会排斥新住户。但是,这种情形也不是绝对的。比如现在,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外来人口数量远远超出城市原住户,原住户想欺负新住户,也是力不从心了。

平民的第七种构成特性是姻亲。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可见姻亲关系的亲密度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人们在很多时候,为了办成某些事,都会用到姻亲关系。刘邦在鸿门宴得以全身而退,就是凭借项伯的关系。刘邦和项伯曾经说合儿女亲事,成为了亲家。同时,项伯也是项羽的叔父。当然,姻亲关系并非牢不可破的。项伯帮助了亲家刘邦,也背叛了侄子项羽。为了争权夺利,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例子太多了。

平民的第八种构成特性是人格。所谓臭味相投,性格相似的人往往比较合得来。谋事在人,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谋略发挥。从众者鲜有奇谋,多疑者疏于大略;虚荣者迷失自我,现实者输了世界……人性格上的缺陷,也会成为敌人利用的契机。安徒生的童话作品《皇帝的新装》里,两个骗子就是利用人们虚荣的性格,向皇帝出售一套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衣服。

(十)黑道

谋略也存在于黑道。黑道是一种寄生于正常社会的非法社会群体,他们也代表着原始的生存斗争方式。黑道不仅仅是指盗匪,其实侠客、隐士都属于此类。盗贼占山为王,打家劫舍,就靠无本买卖为生。侠以武犯禁,侠客杀人的初衷是出于匡扶正义,但其行为却是非法的。侠客也要穿衣吃饭,他们也会向事主索要报酬。隐居山林,远离政治,这或许是一种最低调的处世态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黑道的斗争也是异常激烈的。只是黑道的某些特性,决定了其存亡。

黑道的第一种特性是亡命。黑道也是一条险道,若非无路可走,通常没人愿意走上黑道。像梁山好汉林冲,若非高俅逼得他无路可走,他是不会上梁山的。所以走上黑道的,大多都是亡命之徒。置之死地而后生,亡命便成了黑道生存斗争的法则之一。正因如此,黑道也是藏龙卧虎的地方。

黑道的第二种特性是寄生。黑道是一个非法群体,不能公开从事合法的经济活动,只能以寄生的方式,赖以生存。他们利用一些社会漏洞,选择了宿主,获得了生存空间,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在宿主的默许和暗助下,他们的身份甚至都可以合法化。战国时期的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其中就不乏鸡鸣狗盗之流。

黑道的第三种特性是非法。黑道通常也会从事一些非法的经济活动,从中获取暴利。非法成就了黑道经济的暴利,暴利也吸引了人们对非法的蠢蠢欲动。黑市的运作,给洗钱者提供了方便。人们对非法的向往,除了夺取暴利,还为了特权。特权联系上非法,黑道因此就与权力斗争联系起来了。杀手和侠客,也有用武之处了。

黑道的第四种特性是私心。社会的性质,若背离公道,则私心泛滥。人们出于私心,想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只有从黑道入手了。有了这种需求,黑道就有了存在的价值。新中国有一段时期,黑道基本上是处于消亡状态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十一)名誉

名誉是社会对某些人或事物的评价,相当于商品交易的市场标价。这种社会评价,有名副其实的,也有名不副实的。名与实本身,及名与实之间的差价,就让谋略有了用武之地。因为名誉代表着实际的利益,所以名誉战就有了现实意义。试想当年,诸葛亮如果没有“卧龙”的名号,就不可能有刘备三顾茅庐了,自然也不会有三分天下的建功立业。名誉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人名利双收,也可以让人为名所累。在名誉战中,名誉是作为一种武器来发挥其作用的。要用好名誉这种武器,就要从名誉这种武器的运用法则入手。

名誉的第一条运用法则是定位。人贵有自知之明,不管社会如何评价,首先自己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定位不仅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评价,还要对自己的将来进行评估和选择。这种定位的正确与否,就决定了自己的将来,是为名所累,还是名利双收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因为一个错误的定位,使他落了个兵败身死的后果。定位同时也是一种选择,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就在于各人选择了。

名誉的第二条运用法则是打造。定位过后,就需要进行打造了。名誉如果完全取决于被动的社会评价,那就无所谓运用了。如果被动的社会评价不符合自身利益,就要主动打造符合自身利益的社会评价。打造除了包装、宣传和广告,还包括实力的自我提升。宣传有正面宣传和负面宣传,可以灵活运用。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古人的故弄玄虚和现代明星的自爆绯闻,都是出于自我宣传的目的。姜太公钓鱼,其实就是一种宣传策略。

名誉的第三条运用法则是收益。沽名钓誉,皆为利而来。如果不懂得收益,大力打造名誉就是赔本的买卖了。梁山好汉晁盖和柴进,仗义疏财,只是图虚名,不求实惠;而宋江和吴用,笼络人心,其实是为了将来的高官厚禄。抛开经济利益,德高望重,也是被人信服的资本。

名誉的第四条运用法则是维护。人怕出名猪怕壮,名誉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外部的攻击和内部的腐败,都会对名誉造成损害。所以,对名誉的维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维护名誉的关键,是名副其实。既不能任人诋毁,也不可骄傲护短。功成名就后,如果维护得当,就可以永享清誉;如果维护不当,就可能会身败名裂。维护名誉的过程中,有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可能损害别人的利益。

(十二)信息

从定义上来讲,信息是指事物反映出来的代表其结构特征和运转机制的内容和形式,是一种事物系统模拟和再现其它事物系统的某些规律和特点的实现基础。信息无处不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斗争,离不开信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人类运用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信息时代的来临,只是个时间问题。如果机器能识别人的大脑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信息,并且能模拟这些信息,在人和机器之间实行信息共享式的无缝对接,信息时代就真的到来了。这些技术,可以使人类的盲人、聋哑人、截肢者等功能障碍者都能拥有正常的功能。在社会斗争中,可以实时了解敌人的思维,可以向敌人的大脑嵌入错误信息,可以向敌人的身体发送错误指令……“信息就是金钱”这句话已经过时了,应该说“信息就是生命”。但要做到这些,还要了解信息的基本功能。

信息的第一项功能是转化。转化是信息的硬件功能体现,是其表现方式的变换,其内容不变。比如,人的感官将外部的声音、图像、味道等信息转化成大脑神经系统可以识别的信息,计算机将数字信息转化成图像、声音等……电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技术,展现的就是信息的转化技术。让信息在不同的平台和介质中畅通无阻,就看谁的转化功能更强大了。在未来的信息战中,信息的转化将变得无孔不入,令人防不胜防。

信息的第二项功能是应变。应变是信息的软件功能体现,是其内容的变化,是程序的运作。数值计算、逻辑运算和多媒体计算技术,使得信息的应变能力越来越强。在转化功能强大的基础上,随着程序的开发,计算机像人一样,主动学习和加工信息也将成为可能。在信息战场上,发现和攻击对方的漏洞,就是信息应变能力的体现。

信息的第三项功能是整合。整合就是宏观调控信息的能力,要求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根据需求合理整理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加工的过程。只是囫囵吞枣式的掌握大量信息,不懂得合理运用,也是没用的。比如人们熟记《三十六计》的内容,如果不能系统地理解,实际应用时就会陷入“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中。专门讲宏观调控信息的学科,有哲学、谋略学、统计学等,这些学科都可以提升人的信息整合能力。张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就因为他掌握了这种宏观调控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的战争,这种整合信息的能力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信息的第四项功能是区分。区分就是微观探索信息的能力,主要是为了缩小误差,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从电子计算机到量子计算机,明确划分谋略的界限并对其严谨分类,都是人们微观探索的结果。在信息战中,这种区分信息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加密和解密中。庞涓用数灶的方式来确定齐国军队的人数,却忽视了孙膑用减灶的方式来隐瞒军队人数,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的例子。

(十三)组合

因为斗争方式的多样性,谋略有时候也需要将某些斗争方式组合起来运用。这些斗争方式在组合运用时,有各自不同的处置方式。一般组合的处置方式都是直接合并,但有些特殊关系的组合就要运用特殊的处置方式。掌握这些组合的处置方式,则可以从全局的高度上操控这些斗争方式。汉初张良,在政治上可能不及萧何,在军事上可能不及韩信,但在全局操控方面却胜过萧韩二人。用模块化的理念,分工合作,就会使谋略的应用更加高效。

斗争方式的第一种组合是军政,就是军事和政治的组合。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政治目标的军队,只能像没头的苍蝇,乱打乱撞而已。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政体,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为了避免互相冲突,政治问题宜留给政治方面处置,军事问题宜留给军事方面处置,这就是军事和政治之间的一般处置方式。为了保证军事行动不违背政治意图,宜先确定政治目标,再确定军事目标。《孙子兵法》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指在不违背政治意图的前提下,军事行动可以自作主张。南宋岳飞,积极抗金是没错,但是他“直捣黄龙府,迎二帝还朝”的方针显然违背了皇帝赵构的政治意图。

斗争方式的第二种组合是经治,就是经济和政治的组合。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经济问题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政局的稳定。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需要相关政策进行调控。但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调控经济的政策要遵循其规律。

斗争方式的第三种组合是文治,就是文化和政治的组合。文化是政治的辅助力量,两者关系有如夫妇。两者的结合要求目标一致,功能各异。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力主要是提倡,不是干涉。选择一种文化作为主流,加以提倡,自然可以为我所用。同时,保存非主流,作为反面教材,便于锻炼主流文化的免疫力,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因此,焚书坑儒,大兴文字狱,都是没有必要的。

斗争方式的第四种组合是民政,就是平民和政治的组合。平民是政治的施政对象,两者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领导不是目的,领导的目的是为人民办实事。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深入考察民情,广泛采纳民意,而不是独断专行。唐太宗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体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然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反之,如果是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就会被人民赶下台。

斗争方式的第五种组合是军心,就是军事和心理的组合。军队要靠人来指挥和作战,人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军事力量的发挥,而军事行动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活动。军事行动和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可以共同发挥其作用。如果军事行动和心理作用有冲突,就要从战略的层面来作决定了。比如,杨修利用逆向思维,从一句口令中揣摩到曹操的心思,进而预测到其军事动向,说明了军事行动和心理活动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不该向将士们挑破,并预先准备回师,这就是扰乱军心,犯了兵家大忌。

斗争方式的第六种组合是军民,就是军事和平民的组合。平民是军队的大后方,军需供养少不了平民的支持。军队不扰民,且能保护平民,才能得到平民的支持。失去平民支持的军队,就会陷入无后方的作战困境中。当军事行动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尽可能做到“平民优先”。在敌国作战的军队,在做到“军不扰民”的同时,还要提防“民要扰军”。

斗争方式的第七种组合是化民,就是文化和平民的组合。文化是平民生活的一部分,文化伴随着平民的生活影响着平民。开启民智,与关注民生同等重要。不同的生活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不同的生活。但是——选择了某种文化,不等于拥有了某种生活;选择了某种生活,也不等于拥有了某种文化。文化内容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还需要平民的觉悟和时间的磨合。

斗争方式的第八种组合是民心,就是平民和心理的组合。心理问题影响到平民的生活,心理问题也是平民最应该重视的自身问题之一。平民最应该重视的自身问题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经济条件、文化知识,只要你还活着,心理健康就至关重要了。偏激、极端、扭曲的心理,会给平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少年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可以适当理解,但是也要家长、老师、社会和自己疏导得当。


【谋略的制定】

根据谋略的定义,谋略的制定就是人类社会生存斗争方法的制定。研究谋略的制定,让谋略的制定程序化,是现代谋略研究的大势所趋。在谋略的制定中,从问题到方法是客观规律的应用过程,人类社会是行为方式的主体和平台,生存斗争是价值取向的核心定位。事实上,客观规律、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就是谋略制定的三要素。谋略的制定就是为了让规律有效应用,而谋略预期的效果取决于价值取向。谋略要被人有效应用,才有价值,所以其价值取向和应用规律,也要配合人的行为方式。比如“围魏救赵”,“以围为救”是客观规律,“救赵”是价值取向,“围”是行为方式。

谋略的制定中,通常要经历预测、设计、尝试、改进等过程。谋略要预先制定,方能备不时之需。预先制定谋略,必须预测形势,并设计出方案。预测和设计,也是识破和应对敌人谋略的过程。谋略制定后,会在适当的时机投入应用。谋略投入应用后,谋略的制定并没有完结。应用的初期,是谋略的尝试过程。因为现实具有很多未知因素,尝试是为了验证谋略的可行性。尝试中如果发现问题,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接下来还会有所改进。尝试和改进的过程,就是谋略边应用边制定的过程。

谋略的制定和应用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谋略应用的态势,需要制定出与之相应的谋略模式。利用制定的谋略模式,就可以很方便地对付与之相应的态势。根据情势的变化,还可以在不同的谋略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常用的谋略模式有单向模式、双向模式、对抗模式、相应模式、封闭模式、开放模式、交叉模式、间隔模式等。谋略模式和谋略体系一样,分类的目的,都是为了简化程序,方便谋略的制定。谋略体系方便战略的制定,谋略模式方便战术的制定。

单向模式就是在对方不知情的状况下,单方面采取谋略行为的模式。单向谋略通常都是预先设置陷阱、圈套和规则,针对面较广,有一定的通用性。比如倒卖车票的黄牛,医院里的号贩子,马路上的碰瓷大军,和奸商勾结宰客拿回扣的导游,以介绍工作为由骗人报名费的黑中介,骗取押金的黑房东,还有治理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双向模式就是互动模式,是指双方相对采取谋略行为的模式。双向谋略是针对特定的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变动性极大。不仅要想到如何对付敌人,还要想到敌人会如何对付自己。针对敌人采取的方法,设计破解之法;或者针对敌人可能采取的方法,预先设置陷阱。在双向谋略中,双方都要预测对方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出现的变化。比如连环计、空城计、反间计……

对抗模式就是敌对模式,是指互动双方存在抗争意向的谋略模式。对抗谋略中,目标是明确的。双方的态势,决定了双方可能采取的方法。取胜的关键,就看谁的预测更精准,谁的方法更灵活。当然,目标和态势都可以变动。取胜的关键,也在于谁看得更远,局设得更大。比如城濮之战、长勺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相应模式是双方互相配合,形成默契的谋略模式。相应谋略的双方,会猜测到对方的意图,却互不挑破,互不揭发。为了各自的利益,也会照顾对方的利益。比如《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当着众弟子的面,用戒尺在孙悟空头上敲了三下。众弟子皆以为师父生气了,只有孙悟空知道,师父这是暗示要在半夜三更时秘传自己道法。秘传道法,会引起其他弟子不满,所以师父不便明言。孙悟空会意,为了顺利学到师父的秘传道法,也不挑明。后来,孙悟空学成道法,忍不住炫技人前,所以师父将他赶走了。在官场上,这样的例子就很多。

封闭模式就是指在封闭的规则下运行,在封闭圈内包办一切的谋略模式。但实际应用时,可以在封闭圈外设置多重封闭圈。这样大圈套小圈,就能将很多人圈入其中。通常封闭谋略比较适合自己人关起门来算计敌人,也可以利用封闭的利益链制衡大家。封闭谋略属于内部操作,忌讳外人参与,这也导致此类谋略的应用受到了很多限制。比如,封闭谋略注重机密性,知道内幕的人越少就越安全。在军事、经济和黑道等领域,都有各自的机密,泄密可能就会导致行动失败。为了避免泄密,甚至不惜杀人灭口。

开放模式就是指在开放的规则下运行,允许所有人参与的谋略模式。开放谋略是一种公开的策略,有自动运行功能。开放模式中,既得利益者共享平台,有竞争,也有合作,应用十分广泛。比如在政治、文化和外交等领域,利用开放的规则,可以凝聚力量,共同发展。开放的谋略是为大众服务的,也只有胸襟广阔的人才会采用。蒋介石明知中共的土改政策和抗日主张会笼络天下人心,但是他却弃而不用,因为他的私心限制了其谋略的应用广度。

交叉模式就是双方有了密切的接触,形成错综复杂的局面,让人难以判断其来路和去向的谋略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谋略便于深入到斗争内部,且互相利用。谋略的交叉会在事物原来的基础上增添很多变数,如太公遇文王。利用交接点,可以化解矛盾,还能转移矛盾。另外,交接的时间和位置也很重要,比如火烧赤壁中的借东风。谋略的研究和应用,有如歧路亡羊,谋略家当引以为鉴。交叉模式就像互联网,而谋略就相当于网上的黑客。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互相利用中,把握有用的线索,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

间隔模式就是双方避免接触,让人难以察觉其踪迹和意图的谋略模式。间隔谋略的应用,主要是人们互相利用规则,绕开规则。每走一步之前,都要准确判断对方的动向;每走一步之时,都要为自己预留后路。在间谍战、外交战和游击战中,就是这样,隔着肚皮斗心眼,互相揣摩对方的心思。你玩推手,我耍太极。保持距离,避免冲突。玩得过就玩,玩不过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谋略是为人类服务的,也是由人制定的。谋略的制定,有些是由一人独立完成的,也有些是多人合作完成的。合作制定较复杂的谋略时,通常要按照体系与各人专长进行分工。体系完备,分工明确,则合作效率较高。人在制定谋略时,可借鉴丰富的经验和应用完善的理论。如果将谋略的制定过程比作计算机的运算过程,谋略的理论就相当于计算机的应用程序。

制定谋略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谋略意识。谋略意识就是解决谋略问题的意识,主要包括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发展意识、社会意识、斗争意识、宏观意识、微观意识。不是什么样的人都适合制定谋略,像宋襄公那样的人,显然不适合参与谋略的制定。正如范增言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当然,并不是说为人处世不需要讲道德,而是要看用在什么地方。

谋略意识的培养和谋略理论的创建,思维方式是贯穿其中的。方法是多样的,思维也是多样的。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如判断、推理、分析、总结、联想、反思、互动、建构等,既有益于自然科技的开发和社会科学的应用,当然也有利于谋略的制定。人的思维能力,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谋略制定方面也会有所体现。利用敌人的短板,也能制定有效的对策。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在决策上就要扬长抑短,反制敌人。

根据谋略制定的三要素,加上实践,就能总结出一些谋略制定的理念来。这些理念,或从客观规律入手,或从行为方式入手,或从价值取向入手,但是最终要将三者整合成一个整体。这些理念,从其宗旨到细则,对谋略的制定可以起到一个指导作用。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谋略制定理念,可供参考。


以退为进,以攻为守。世人为了成功,大多用心钻营,以求进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成功的机率确实大些。但是相对一些复杂情况来说,这样就很容易钻进死胡同出不来了。面对死胡同,如果能主动退出,往往就能从其它方面找到出路了。世人为了保全自身,往往也是倾全力与敌人对抗。但是敌人的进攻防不胜防,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这时候,如果主动进攻敌人,使敌人转入防守,无暇进攻,而我方就无须防守,自身却得以保全了。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退避三舍,就是典型的以退为进。桂陵之战中,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就是运用了以攻为守的谋略理念。

胜敌益强,自胜者强。战胜敌人,以敌人的东西补充自用,就可以使自己更加强大。人们总是热衷于战胜所有外在的敌人,却往往忽视了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缺点,而这些缺点都会阻碍人的继续强大。在强大的自我意识保护下,这些缺点会肆无忌惮地发挥其作用。人只有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超越自我。而要改正这些缺点,就要战胜自己强大的保护意识。能战胜自我的人,就是自强不息的君子。

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不用担心自己的弱小,或许你很快就强大起来了;也不用担心敌人的强大,或许敌人很快就土崩瓦解了。把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借势造势。世间很多事,就像一场戏。开场时,很多人都不约而同的来了;散场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了。秦朝末期,人们虽饱受欺凌,但都是逆来顺受,没有人敢于反抗;陈胜吴广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天下人纷纷响应,很快就形成了十八路诸侯反秦的局面;但是,当十八路诸侯面对秦军时,又都观望不前……

因人成事,以事役人。事在人为,君欲成其事,宜先用其人。用人之道,不一定全是单向利用,也可以是互相利用。当然,求人办事,难免会遭到拒绝。不过,事情的发展或许可以影响人的决定和取向。这就是说,利用事情发展的影响力,也可以迫使某些人为我所用。名缰利锁,最难解脱。就当权者来说,在接受贿赂之前,他是权力的主人;在接受贿赂之后,他就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对行贿者来说,在行贿成功之前,他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在行贿成功之后,他就可以主宰别人的命运了。

以讹传讹,出尔反尔。“人言”为什么“可畏”?在于人会说假话,而人们又热衷于传播谣言,“以讹传讹”才是“人言可畏”的关键所在。假作真时真亦假,说真话的人只会感到“人微言轻”。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现实中智者毕竟只是少数。谣言传出去了,实惠也捞到手了,如果追究造谣和传谣者的责任怎么办?还有一招,叫做“矢口否认”。事实上,法不责众,造谣和传谣者众多时,就很难一一追究其责任了。君子为了达成某种目的,也不妨“出尔反尔”一次。

将计就计,将错就错。敌人的计谋已经开始应用,且我方难以阻止其发展,就不妨将计就计。先顺其自然,假装中计,然后暗中借力反客为主。如果我方已经应用了错误的计策,又来不及制止,便只有将错就错了。在误入歧途时,要注意寻求转机,最终拨乱反正。塞翁失马,祸福相依。人如果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很多时候,也是可以逢凶化吉的。在《西门豹治邺》中,西门豹将计就计,因而顺利地戳穿了“河伯娶亲”的鬼把戏。试想西门豹如果不采用投巫祝、三老和乡绅入水与河伯传话的方式,直接告知“河伯娶亲”是骗人害人的,老百姓很可能不会相信他的。加上巫祝、三老、乡绅和官员等既得利益集团从中作梗,西门豹就更是孤掌难鸣了。

常见不疑,出奇不意。一种现象如果重复出现,通常人们认为结果也一样。出于惯性思维,人们往往不怀疑其可能出现的变故。同样出于惯性思维,人们对于一些细微的变化,哪怕是反常的现象,也会毫不在意的。利用人们的惯性思维,就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实行欺骗。

疑中生疑,计中藏计。如果一些表象已经足以暴露你的真实意图,怎么对敌人实施欺骗?可以故意利用一些反常的现象,令人生疑,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以隐藏我方的真实意图。如果你的计策被敌人识破了,怎么办?你可以计中藏计,连环施用。或者故意设置一些容易识破的计谋,让敌人浅尝辄止,而背后却隐藏着深谋远虑。

大智若愚,大器晚成。认识事物,要透过表象,探索其本质。一个人表面上聪明,未必是真聪明。看上去愚笨的人,说不定有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不会为一些蝇头小利显露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时的得失,说明不了什么。眼前的失利,或许是为了顾全长远的大局。谋略并不是不择手段,聪明无非是把握时机。虽然庞涓功成名就先于孙膑,但孙膑却后来居上挫败了庞涓。赵括纸上谈兵,不堪一击;廉颇负荆请罪,能抗强秦。


从细节上发现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被客观规律解决的。人的主观意识要运用客观规律解决问题,就要先发现问题。问题是和很多社会现象混杂在一起的,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区分出来;问题又是和很多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抓住其根本,才能有效地解决它。

尽量避免问题出现,尽快阻止问题发展。问题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受客观规律影响的。如果能预先认识到问题的出现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避免和阻止它。避免问题是在问题出现之前,阻止问题是在问题出现之后。避免问题的原则是无事不惹事,阻止问题的原则是有事不怕事。无事时胆大妄为,即无端招惹是非;出事后胆小怕事,并不能阻止是非。

有意识地借用问题,有计划地制造问题。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也可以借用另外一个问题,这叫借题发挥;有时候,甚至可以借用问题本身,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时候,没有问题可借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制造问题。常言道,时势造英雄,就是说人的成功取决于时势。但有时候,人也可以主动借势和造势,成就自己。

在搁置中变换问题,在变换中搁置问题。问题在解决之前,要么是被搁置,要么是被变换。如果没有很好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可以尝试搁置和变换这两种方式。但是,搁置的问题会被自然变换,变换的问题也会被自然搁置。如何运用,就看各人的见解和造化了。这个道理就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穷变化以寻求方法,超极限以掌握方法。问题是变化的,寻求方法的途经,就要穷其变化,从变化的各种可能性入手。变化是无穷的,但也是有极限的,只有超越了其极限,才能全面地掌握它,并且预知其效果。方法只有全面地掌握了其变化,预知了其效果,才可以投入到广泛的应用中。

明确因果指导方法,权衡利弊选择方法。研究问题的变化规律,要明确其因果关系,才能找到其关键所在,这对制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事物变化的规律很多,只有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权衡利弊,方可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法。明确因果指导方法的制作,权衡利弊通过选择以确定方法。

保留方法胜在后备,使用方法势在先决。方法是为解决问题而准备的,方法准备充足,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争取最后的胜利,在方法的应用上,就需要有所保留。但是,方法毕竟还是要使用的。在争夺胜利的先决条件时,使用方法就很有必要了。

全凭主次识别方法,但以迂直应对方法。敌人使用了方法,也给了我方识别其动向的机会。但是,高明的对手使用方法显露出来的动向往往很复杂。要想准确地识别它,就得辨别其主次了。敌人使用了方法,我方就要根据其动向灵活应对了。而应对方法又分为直接应对和间接应对,也就是“迂直”二字了。

统筹方法制定战略,兼顾问题应用战术。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提供的方法很多,如何避免重复和疏漏呢?这就涉及到人的统筹能力了。在应用战术的时候,要求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如何做到彻底和高效呢?这就要有兼顾问题的能力了。


对策上了解敌人,决策上了解自己。对策就是对付敌人的策略,通常是以敌情为基础的。商量对策的前提,就是要充分地了解敌情。决策就是决定的策略,通常是以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的。决策的时候,必须了解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无论是了解敌人,还是自己,都必须实事求是。

对峙中积累成果,转换中抢占先机。敌我双方对峙,势均力敌,都没有取胜的把握,也不宜贸然发动较大规模的行动。但是,我方可以发动一些较小规模的行动,积累成果,以求打破均势。强弱之势转换,应对的方法也要随之变化。这种转换和变化,人们往往不易察觉,谁察觉到了,谁就有可能抢占先机,获得胜利。

竞争下淘汰敌人,互利下发展自身。与众多强敌竞争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以一己之力,打败所有的强敌,当然很不现实。结盟也不太可靠,因为盟友也是敌人。最好的方法是发展自身,淘汰敌人。只要你发展的速度快过其他的敌人,敌人追不上你,自然就会被淘汰。在发展自身的时候,可以本着互利的原则,适当地与他人合作。合作伙伴越多,获得的利益就越多,自身的发展速度也就越快。

对当前的敌人要随机应变,对未来的敌人要预先应对。当前的敌人随时会对你发动攻势,敌我形势随时会发生变化,所以必须要随时应对变化。未来的敌人虽然暂时不会对你构成威胁,但是如果预先准备好对策,将来就会有备无患。对付当前的敌人,因为时间仓促,所以要使用随时能借用的方法。对付未来的敌人,因为时间宽裕,就可以选择或者制造一些比较好的方法。

对强大的敌人要分化瓦解,对弱小的敌人要一击奏效。如果敌人相对较强大,没有把握一击制胜,就要尽量避免决战。而是先争取时间,分化瓦解敌人。对付弱小的敌人,最好是一击奏效。如果没有把握一击奏效,最好是不要采取行动,避免引起敌人的警觉和防范。

对共同的敌人要共同面对,对自己的敌人要自己面对。对付大家共同的敌人,最好是争取大家共同面对。让大家共同面对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真正的敌人是谁,好统一战线。对付自己的敌人,就要自己独自去面对,不要指望别人会帮你。无关的势力参与其中,不仅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在进攻敌人的时候调动敌人,在防御敌人的时候安置敌人。进攻有防备而主动应战的敌人,代价是很高的。调动敌人,就是让敌人陷入没有防备不得不仓卒应战的境地。防御敌人,不仅是打败敌人,还要计划好如何安置敌人。如果不能妥当地安置敌人,即使是打败敌人,也有可能使我方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在敌人经过的地方图谋突破,在自己经过的地方控制局面。敌人经过的地方,也是敌人设置防线的地方。要突破敌人的防线,就要在敌人经过的地方动脑筋。如果你的防线被攻破,敌人的攻势就会进入你的内部。要保证内部安全,不仅要防止敌人的突破,关键是还要加强对局面的自我控制。

在头脑对决的方面调整需求,在实力推进的方面改变环境。制定谋略是一项脑力劳动,解决问题,就是头脑的对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就不得不调整自身的需求,以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实力的推进过程。而实力的推进,可能会改变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关注微信公众号.jpg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 谋略

上一篇:郑重声明:本站非谋略协会、培训招生网站
下一篇:商道谋略:做生意不是赚取金钱而是赚取人心

  • 谋略网 (www.moulue.com.cn) 版权所有 © 2013-2019 皖ICP备1301472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802000417号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予删除处理!谢谢!
    QQ:76805046 Q群:29847517 VIP群:271211298 倡导共赢谋略,传播正义能量! 常年法律顾问: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