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谋略应用语词评注(一)

  以下是谋略应用语词的部分内容:


  以柔克刚

  意谓用柔弱的去制服、攻克刚强的。

  至于什么是柔弱的,什么是刚强的,可以是指人,可以是指物,这里指的是一种计谋和手段,即是一种非强力、强硬、强制的计谋和手段。有说是此语源于(三国)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其意则源于道家“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思想。

  当我们说到“以柔克刚”一语时,至少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柔弱的一方制服、攻克了刚强的一方;二是柔弱的一方可以制服、攻克刚强的一方:三是用柔弱的计谋和手段去制服、攻克刚强的一方;四是柔弱的计谋和手段胜过刚强的计谋和手段等。其内涵较为丰富。

  柔弱的一方制服、攻克了或可以制服、攻克刚强的一方,是有例可循,足资证明的。既如此,那么,用柔弱的计谋和手段去制服、攻克刚强的一方也就是可用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们还会认识到刚的事物不一定要用刚的事物去制服、攻克,并会感受到柔弱的计谋和手段胜过刚强的计谋和手段,因而在处理一些事情、解决一些问题时。往往把“以柔克刚”作为重要的选项,甚至作为首选。

  为何柔弱的东西能制服、攻克刚强的东西?老子以水作喻,认为“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不是吗?此时我们的脑海里就可以展现出这样的画面——浩浩洪水摧毁坚固的堤坝、滴滴细水击穿厚实的顽石……当然,同样以水作喻,洪水之所以能摧毁堤坝,是因为它聚集了足够的水势而平缓的水流则不能;细水之所以能击穿顽石,是因为它长年累月的坚韧而几点水滴则不能。可见“以柔克刚”是要有一定条件的,不是说什么情况下都是柔比刚好,都是柔必然克刚。正如用鸡蛋碰石头,碰破的只会是鸡蛋而无损于石头。有时对付刚的东西,只能采取更刚的计谋和手段。

  在施用“以柔克刚”的计谋和手段时,主要是利用了柔的优长和特点来达到制服、攻克刚的目的。柔弱的一方,其优长和特点并不在于其弱,而在于其柔,即柔软、柔韧、柔顺、柔和。

  柔软的东西软和而不坚硬,可以避免与物体的直接磨擦,从而也就避免了本身的耗损。如一框鸡蛋装在一起会互相碰撞而易破碎,更不必说与别的坚硬的东西装在一起了,若放进柔软的谷糠则可保鸡蛋完整无损。同样,柔的计谋和手段不会因硬碰硬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在实力不济时不会一味强攻。就像水流,它只会流向可流的地方。

柔韧的东西受外力作用时,虽会变形而不易折断、不易碎裂。同样,柔的计谋和手段因其富有弹性和灵活性而不会恣意妄为、盲目蛮干,很少与对手正面对抗而喜走迂回之路,就会减少自己的阻力,还因其有着持之以恒的韧劲而终能达到目的。就像水流,它可以改变水形,却不会失去方向。

  柔顺的性情温柔和顺、顺随人意、态度谦卑,讨人喜欢。同样,柔的计谋和手段常常示弱于对手、示好于对手,顺着对手的意愿行事,就能起到麻痹对手、骄纵对手的作用,便于一方在对方丧失警觉时寻机而动。就像水流,它总是流往低处,寻隙而入。

  柔和的行为温和而不强烈,这样就不会招引激烈的对抗和强烈的反弹,就如轻轻放下一个皮球,它会平稳落地,若使劲扔下,则非弹起来不可。同样,柔的计谋和手段重在以温暖的力量感化对方,而不是只凭强力征服对方。人们所熟知的太阳和风比试让老农脱衣的故事,也说明了温暖的柔力胜于冷风的强力。冷风使劲吹想把老农的衣服吹下来,只能使老农把衣服裹得更紧,而太阳的温暖照射,却使老农觉得热而脱下了衣服。就像水流,它柔和得谁都可以亲近,可也得小心提防它会淹死人哦。

  作为一种计谋和手段,“以柔克刚”是一种主动性行为,并非只是柔弱的一方不得已而为之,力量强大的一方也可使用。而刚柔是相生相克,可以相互转换的,也要看到刚可克柔的一面。

 

  以逸待劳

  意谓用自己的安逸等待及对待对方的疲劳。在军事上就是用我军的安逸等待及对待敌军的疲劳。

  此语条源于《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古代“逸”与“佚”相通。

  不管作何解释,从字面上看,它仅仅是提出了一个“以逸待劳”的要求。究竟怎样使自己安逸,又怎样使对方和敌人疲劳,这四个字是提供不了明确的解答的。就说“逸“吧,它的方式想来不少,古人就有“先据城”、“先处战地”、先实行防御等为“逸”的说法。而“车轮战”、“推磨计”等则可以制造对方与敌人的疲劳。如果说此语条是对这一些方式的概括,那么,只有在我们了解了这些方式后,才能从中得到一些比较具体的启示,不然就只有一个抽象的概念了。

本来,此语条是作为见解语的,因它更适合作为一般的计策原则而不是应用方式,以这个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取向和实际操作可也。即在多数情况下及从道理上说,安逸的一方总要比疲劳的一方占便宜、占优势,因此要尽可能争取到自己的安逸,让对手和敌人处于疲劳的状态。由于“以逸待劳”一语被列于《三十六计》中的第四计,名气较大,且人们可以通过对此语条的说明而了解一些实际操作,故放在应用语中。凡《三十六计》一书中出现的计名之语一般都予收录并作为应用语解之,即使觉得某些计名不妥不用其名,也会提及其名,不漏其意。

  “以逸待劳”归于见解语抑是应用语哪个更准确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要领悟此语条的精神实质,从而在实际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比如与人掰手腕,是以力气取胜,对于力气相当者我们当然是要选择对方与多个人掰过手腕之后再与他掰,而不是一开始上场就与他掰,因他与多个人掰过手腕之后必会耗损一些力气,此时(在他力气未恢复之前)我便更有把握取胜对手,这就是“以逸待劳”的一个实际应用。当然,若对手实力过于强大,你再怎么“逸”也是赢不了人家的。

有时也可以“以劳待劳”甚至“以劳待逸”,但这毕竟是指“有时”,是出于无奈或反常之举。例如,当着敌我双方战斗到最后关头皆已疲劳时,你还能“以逸待劳”吗?当着敌人虽然安逸而放松戒备时,我方即使疲劳不也可以趁机抓它一把?当着敌我双方均需争夺一处有利地形,我方不是必须以付出比敌人更加疲劳的代价去抢先一步?

  “以逸待劳”虽不是直接进攻敌人,也不是消极地等待敌人的疲劳,而是要主动地疲惫、消耗敌人,使其疲于奔命、逸而劳之;不是我方惧怕疲劳,而是养精蓄锐、休整充分,以聚集更大的力量取胜敌人。事实上,完全是敌劳我逸的情况是很少出现的,关键是要使用各种计谋和手段来制造敌劳我逸再来打击疲劳之敌。常见的作法有:以我之小疲来换取敌之大疲。如派出自己的小部队骚扰敌人,与之纠缠不休,把敌人搞得疲惫不堪,大部队却蓄盈待竭,伺机歼敌。以我身体之疲来换取敌精神之痹。如利用恶劣的天气急行军或从敌人认为无法逾越的地带出奇兵,看似会增大我方体能的疲乏,却可让敌人在精神上麻痹大意。

  “以逸待劳”从字面上看,似有“守株待兔”之嫌,用“敌疲我打”及“乘疲而打”来表述或更具积极意义,即在发现和制造敌人的疲劳后再乘机打击之:一是敌已疲(防敌装疲)而打;二是我不疲敌误认为我疲(假疲)而打;三是我虽疲而敌更疲或敌虽不疲而有其它可乘之处而打;四是敌形逸实疲(假逸)而打。此点主要不是说敌欺我,而是我欺敌,是我表面上予敌以“逸”,而实际上是予敌以“疲”却不自觉。

  如何使敌人形逸实疲颇费理解却可显示出谋者“运笔”的精彩。史载一则有名的战例就较好地作出了诠注。一年,北宋大将曹玮眼见尘土遮天的西夏军马赶来,即派人到那边传言说:“贵军远道而来,将士十分疲乏,我们不想趁人之危而战,先请你们休息一下,待会再决胜负。”西夏统帅一听,认为对自己有利,便同意了。过了一会儿,曹玮认为时机已到,又派人过去通知:“休息好了,开始吧!”当即,山谷中战鼓震天,双方人马好一番厮杀。没多久,西夏军队就被打得大败。战后曹玮说:“他们100多里路追来,肯定相当疲劳,而我们休整了半天,以逸待劳稳操胜券。但当时迎战,我方必定伤亡较大,因为他们的士气还很盛,决战的精神很足。我便故意让他们休息,这下就挫伤了他们的士气,精神亦松弛下来。要知道,走远路的人,干重活的人,停下来会浑身散架。这时出击,我们就很轻松地取胜了!”我们可从此例中受到一些启发。


关注微信公众号.jpg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 语词 谋略 评注

上一篇:关于谋略见解语词评注(九)
下一篇:关于谋略应用语词评注(二)

  • 谋略网 (www.moulue.com.cn) 版权所有 © 2013-2019 皖ICP备1301472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802000417号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予删除处理!谢谢!
    QQ:76805046 Q群:29847517 VIP群:271211298 倡导共赢谋略,传播正义能量! 常年法律顾问: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