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世上,假如只想浑浑噩噩地虚度时光,倒也无妨。如果要想活得有意义,就要思考一下“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两个问题了。第一个问题是一个人生艺术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一个处世谋略问题了。
人活世上,将面临各种挑战。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源的争夺,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激发,人和自己内心的懒惰、贪欲、无知的斗争……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妥善处置这些挑战。这种处置挑战的能力和方式,就是处世谋略。
处世需要定力,这是一种能力。什么是定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就是定力。定力是可以通过修炼达到的,也是智者能人的一种重要衡量标准。习惯于冷静思考,才有可能成为智者。经常静处,打坐调息,可以提升定力。得道高僧,为何能做到坐怀不乱?就是因为参禅打坐,使得定力高深。定力可以掩盖人的情感和意图,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诸葛亮弹琴退仲达,没有相当的定力,是做不到的。
处世需要中庸,这是一种方式。中庸之道是一种折中持平的处世理念,也是一种统筹兼顾的谋略思想。中庸是相对的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这就是中庸。不卑不亢的好处,是可进可退,以不变应万变。圆滑处世,两不得罪,也是源于中庸。但是,这种“和事佬”的方式,会使问题表面被暂时掩盖,而内部继续发酵,以致遗祸无穷。而凡事“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的处世方式,就是学中庸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所以,中庸之道是有局限性的。中庸只适合暂时应付一些不明情况,或者能够套取一些情报,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处世需要见识,这是一种能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先正确地认识世界,然后很好地改造世界。只有洞悉事物的前因后果,才能进行预测和谋划;不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预测和谋划就无从下手。见识仅凭道听途说是不行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评判事物的依据和尺度,都会影响人的见识。因此,见识有高低远近之分。只有见识超群的人,才能洞察先机,谋人所不能谋。六祖惠能明心见佛性,这是见识。红拂女慧眼识李靖,这也是见识。项羽不识韩信之才,是其见识浅显也。抗战初期,认为中国必败的人,显然是没有见识的。
处世需要主张,这是一种方式。什么是主张?就是底线和原则。有底线有原则的人,就是有主张的人。如果没有底线和原则,就没有主张,自然也谈不上处置挑战了。野鹤闲云的人,只适合生活在世外桃源。在俗世中生存,就必须要有主张。是逆来顺受,还是拨乱反正,在于各人主张。方法是无穷的,关键在于选择。谋划固然重要,决断也很关键。不择手段的人,注定只能是个阴谋家。在谋划中,同样需要主张。是同流合污,还是出淤泥而不染,全在各人主张。
处世需要行动,这是一种能力。处置挑战的能力,需要用行动来达成效果。不仅谋略意图需要行动来实现,谋略内容也需要行动来充实。实践经验丰富,大脑中才会有谋可用。内容是变化的,意图也是有差别的,需要的实践经验也不同。为了能随时适应形势的变化,就要不断的尽可能多的行动。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把握主动。说的多不如做得多,行动的意义至关重要。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智叟的智基本没什么用,倒是愚公的行动起了作用。
处世需要交情,这是一种方式。人类是群居动物,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也至关重要。处世谋略面临的,也主要是人的挑战。虽然人不能完全依赖人情而生活,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交情。不论地位的高低,合作才能共赢。退一步来说,即使不求合作,但能让其保持中立,也可以少一个敌人。当然,交情在于相互维持。人际交往最好是平等互利,是一种相应谋略。以人为本,处世之关键。
处世需要变通,这也是一种能力。智者和愚人的区别在哪里?智者懂得触类旁通,而愚人只知墨守成规。中医的观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治标,“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方为治本。萧何的政治才能首屈一指,韩信的军事才能无人可比,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只有张良。因为张良是全能冠军,是通才。张良在政治和军事单方面的能力不如萧何与韩信,但他兼备政治和军事能力。处世之能者,必须要兼学和博学,方可通权达变。
处世需要本分,这也是一种方式。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驾驭的局势也是有限的。一个人驾驭的局势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所限,结果是非常危险的。为人处世,安守本分,才会活得长久些。逞强好胜,只会自找麻烦。自以为聪明,当别人是傻瓜,肆意欺凌。却不知,多行不义必自毙。秦武王就是因为逞能,举鼎而死。赵括原本只有纸上谈兵之能,却要去拜将领兵,结果丧命于战场。
处世之道,精深奥妙,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以上观点,不过是观其大略。欲求细则,还须结合各人情况,量身定做。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评论排行
- ·大国战略(2)
- ·韩信之冤(2)
- ·辩证地解读《孙子兵法》(1)
- ·食草之谋(1)
- ·对付大人的谋略(1)
- ·愤世之谋(1)
- ·君子之谋(1)
- ·弱势群体的生存法则(1)
- ·商道谋略:做生意不是赚取金钱而是赚取人心(1)
- ·叶建艳:《谋略入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