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亦作朴丞,别署予向、虹庐,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行,室名宾虹草堂。祖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早年支持康、梁维新,拥护辛亥革命,学习古代文化,兼习绘画、金石。1907年始居上海。曾与宣古愚合办宙合社,又创办艺观学会,参加海上题襟馆、烂漫社、中国画会、百川画会等艺术团体,主持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事编审和文物考证鉴定工作以及美术编著和美术史研究,曾兼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文艺学院、暨南大学艺术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37年应邀赴北平审定故宫书画,并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8年出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195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一、生平概述
金华画童
清同治乙丑年正月初一子时,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开门炮仗声中,一位“受天知春迟,堕地得岁始”的男婴,在浙江金华城内铁岭头街呱呱坠地了。按西历计算,那是1865年1月27日凌晨。
这个男婴就是黄宾虹——不过这是成年后根据家乡村头广座亭堍自起的名字。父母因他在一岁之始的吉辰来到人世,非常高兴地给他起名元吉。这个吉利的名字日后曾给他带来很大麻烦。在他17岁返家乡安徽歙县应院试时,因犯十世祖名讳,差点儿没让参加考试。为改名,乡吏甚至向他索贿。按族谱的班辈,父母给他起名懋质,后以质名,字朴存,一作朴人。这些名字表达了父母的人生价值,希望儿子成为一个质朴的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黄宾虹的祖上是书香门第,明清以来出了不少文人、画家。曾祖黄碧峰,善音律,工梓刻,精丹青,翎毛、花卉、人物、佛像,皆入妙品。歙县潭渡村对岸七里头山麓圣僧庵的佛像壁画,就是他的真迹。族祖黄白山,著作甚丰,有《字诂》、《义府》编入四库。白山之子黄吕,号凤六山人,幼承家学,学问渊博,诗书画印,人称“四绝”。歙西黄氏一门,画家辈出,知名者有黄柱、黄思成、黄椅、黄文吉、黄熙等。黄宾虹的父亲黄定华,从小在金华经商,晚年弃商好儒,喜吟咏,兼写榜书,常画梅竹以自娱。他对长子黄宾虹的期望,就是读书上进,争个前程,荣宗耀祖。
黄宾虹生平
黄宾虹6岁(此按黄宾虹自己计龄方法,实为5岁)从师就读,对汉字的形声义极为敏悟,小小年纪就能检阅家塾所藏《字汇》这样的文字工具书。父亲见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从7岁起就亲自教他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课读之暇,见有图画,黄宾虹(那时候也还不叫这个名字,叫元吉)必定仔细观览。父亲喜欢书画,也有收藏,常有爱好者来家观摹。这种时候,黄宾虹总是侍立一侧,目识心记,并经常仿效涂抹。他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廷瑞山水册,极得老师亲友赞许。黄宾虹读书勤奋,好学好问,遇到善画的长辈,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10岁那年,有一位在越中负有书名的老丈倪翁来家塾赏藏画,黄宾虹向他请教画法。倪翁先是不答,黄宾虹一再请求,他才说:“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致为画匠也。”黄宾虹又向他请教书法,他让黄宾虹在宣纸上写一个“大”字,然后把纸反转来一瞧,摇头说不行,并指出只见“大”字起笔处的三个点,这是使力不平的缘故。黄宾虹受教而退,遵其指示,刻苦练习了一年。“笔笔分明”,“用力要平”,这简单明了的两句话,影响了黄宾虹一生。
耕读潭上
1883年春天,黄宾虹从金华返回家乡安徽歙县潭渡村。这一年他20岁。此前因回籍应试,曾在13岁、14岁和17岁三次返歙。这一次是正式回籍居住,直到1907年44岁离开,开始了24年耕读潭上的既平淡又富传奇色彩的生活。
歙县潭渡村,位于有黄山之奇、新安江之秀的徽州盆地。徽州深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地,险阻天成,兵革少到。东晋北方土族南迁,给这里带来儒风。到了南宋,文风日益繁盛,徽州人甚至以“东南邹鲁”标榜天下。长期的和平环境,导致人口众庶而狭小的盆地“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这就逼使人们四处谋生。当时离开土地的谋生手段,只有手工业和商业,好在东晋北方土族南迁时,同时也带来了手工业和商业的传统。到了明清,徽商资本财雄势大,逐渐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金融,以至于有了“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民谚。人们对徽商有这样的评价:“贾而好儒,贾儒结合”,“虽为贾者,咸近士风”。徽商都是亦商亦儒的儒商。他们宗族观念浓厚,桑梓之情很重,往往把聚敛的大量财富转回故里,修祠堂,建园第,粉墙矗矗,鸳瓦鳞鳞,建造起一个个美丽的山村水庄。在这片“世外桃源”中,徽商们“耕读传家”,搜尽海内珍籍名画,因而子弟中怡情于琴棋书画者大有人在。
黄宾虹生平
黄宾虹的祖屋叫“课耕楼”,先祖惟贞公撰联云:“教子迟眠,数卷读残窗外月;呼童早起,一犁耕破陇头云。”晨耕夜读之趣溢于言表。潭渡有名胜日“滨虹亭”,为地仅方丈,当夕阳坠山的时候,从亭中回望村里,暮烟霭杏,树色苍茫,绛气丹霞,水天一色。黄宾虹极爱其景,因以滨虹为号,别署滨虹生、滨虹散人、滨公、虹庐、虹若、虹、冰上鸿飞馆等等,都同滨虹亭有关。辛亥(1911年)后改为宾虹,即以为字。
黄宾虹对乡邦文物之盛,向来引以自豪。他在与郑拙庐书中说:“歙县自宋、元、明讫咸同之乱,以居万山之中,藏书籍字画古今名迹,胜于江浙诸省,风俗以经商各省通邑,士人寄籍,恒多与通人博士交游,文艺亦有根柢。”在《黄山画苑论略》中,黄宾虹指出:“新安古人名作,独于吴门、云间、娄东各派以外,自树标帜。良由藏庋丰富,得瞻精美;时多高人逸士,胜游名山,博览群籍,生当危乱,初无所用其力,退而一一寄之于画。”对于新安画家,黄宾虹如数家珍:“昔王阮亭称:‘新安画家,宗尚倪黄,以僧渐江开其先路。’余谓不然。有前乎渐师者,若元之程政、朱,明之郑千里(重)、丁南羽(云鹏)、詹东图(景凤)、李周生(永昌)、程孟阳(嘉燧)、李长蘅(流芳),画法宋元,不名一家,隆庆、万历之间,流传真迹,要宗倪、黄为多。后乎渐师者,有程松门(鸣)、方小师(士庶),罗两峰(聘)、家凤六公(吕)皆远法唐宋,近师文沈,取境高古,不斤斤于元人。当其同时,有汪乘槎(之瑞),追踪大痴;查二瞻(士标),晚学沙弥;孙疏林(逸),多仿宋元;与渐师称新安四家。”
刚回到歙县的头五年里,迫于生计,亦为游学,黄宾虹经常往来歙县和扬州之间。不管是在歙县,还是在扬州,或是在路途所经的杭州、南京,黄宾虹都以极大的兴致访师问友,求观公私所藏书画,虽跋涉远道,亦不惮劳瘁。只要有条件,他就会临摹下来,积稿盈箧,带回家中专心研究,寝食俱废。
23岁那年,黄宾虹遵父命从汪仲伊问业。汪仲伊是光绪庚辰进士,“平生于国学无所不窥,不拘拘于前辈师法,而能自成蹊径”,“精音律、兵术……所至必提倡尚武,授生徒以剑术,以此为人立身与救国之本”(黄宾虹《汪仲伊先生小传》)。其人品、学养与爱国思想,对黄宾虹有很大影响。黄宾虹能弹琴、舞剑,即受教于汪仲伊。黄宾虹与汪仲伊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于国学无所不窥”,这种广博的求知兴致二人是一样的;“不拘拘于前辈师法,而能自成蹊径”,二人也相仿佛。黄宾虹青壮年时期仗剑任侠的豪杰之气以及晚年不遗余力倡导金石家之刚健气息以救国画之柔靡,无不可以感觉到他这位业师的精神。
黄宾虹生平
甲午战争的前一年,黄宾虹30岁。根据孔子有关君子立身修德的说法,“三十而立”,30岁必须对安身立命这样生死系之的大问题作出一个决定,立定一生的志向。这一年黄宾虹正式宣布放弃举业,不再走皓首穷经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老路,决定“力垦荒,事金石书画”。大约也在这一年,他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予向。“予”是“我”的意思,“向”是两位古人。一位是东汉隐士向子平,把子女嫁娶的事了结之后,即入五岳名山,不知所终。另一位是明代遗民画家恽向(字香山),其画“华滋深厚,得董巨之正传,最合大方家数,虽华亭、娄东、虞山诸贤,皆所不逮。心向往之,学之最多。”(黄宾虹:《自叙》)这个名字已经含有不事皇朝的意思。30岁的黄宾虹,思想中已经有了非常“危险”的念头。
过了两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跟日本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全国群情激愤,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马关条约》,主张变法,是即“公车上书”。
黄宾虹居丧中得到消息,立即致函康、梁,认为“政事不图革新,国家将有灭亡之祸”。就在这年夏天,黄宾虹在安徽沿江城市贵池同谭嗣同晤面。谭嗣同壮怀激烈,痛陈时弊,放言变法,慷慨豪侠之气,给黄宾虹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贵池会晤后,黄宾虹在潭渡与武举人洪佩泉、武秀才汪佐臣设立教场,收徒练武,驰马击剑,骈辔谈兵,纵论国事,为反清作积极准备。光绪戊戌年(1898年),变法失败,谭嗣同被害于北京菜市口。噩耗传来,黄宾虹放声痛哭,并作挽诗,内有句云:“千年万里颂,不愧道中人。”
1900年,“庚子之乱”起,黄宾虹感于国事垂危,报国无门,只得从家乡做起,接受县邑委托,开始筹办修整丰水利工程,垦荒田千亩。在此后的七年里,他一面管理务,一面读书教课,并日对溪山烟霭,游山乐水不暇,尽兴探索丘壑烟云之趣,写景纪游,收之囊中。“频年收获之利,计所得金,尽以购古今金石、书画,悉心研究,考其优劣,无一日之间断;寒暑皆住楼,不与世俗往来,家常盐米之事,一切委之先室洪孺人,而歙中置宇增产,井井有条,皆由内助也”(黄宾虹:《八十自叙》)。
黄宾虹生平
这时期,光复会和同盟会先后成立,“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正在新安中学堂任国文教席的黄宾虹,与许承尧、陈去病、陈鲁得等教员在1906年秘密组织了反清的“黄社”,以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的“非君”思想为宗旨,“取新学以明理,忧国家而为文”,暗中宣传革命。黄宾虹还接受组织决定,在自己家屋后院筹建炼炉,安装制造铜币的机器,准备私铸铜币,作为革命党活动经费。此事被人告发,黄宾虹得到内线通知,连夜拆埋机器,遣散工人,弃妻别儿,星夜逃走,避往上海。
旅食沪上
黄宾虹没有想到,他会在上海一住就是30年。
甫至上海,黄宾虹即参与了由广东人邓实(秋枚)、黄节(晦闻)等创办的神州国光社的工作,历任《神州》、《时报》各社编辑及美术主任。神州国光社及在它的基础上扩大的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发扬国光,以兴起人之爱国心为宗旨”。
国学保存会的宗旨以及它的“以存学而救亡”的各项工作,十分契合黄宾虹的思想感情。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国学保存会的《国粹学报》、《神州国光集》和神州国光社的各项文化和艺术活动中,这成为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黄宾虹侨居上海的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的工作。他参加编印《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历代名家书画集》、《中国名画集》、《美术丛书》及其他各种画册,也曾主编《艺观》双月刊,又兼《国画月刊》的编辑,先后在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有正书局和上海时报社等处工作过,其中在神州国光社的时间较长。
黄苗子在《画手看前辈》文中说:“宾虹先生又是最早以铜版及珂罗版印刷介绍我国古代绘画的一个人。他所编的《神州国光集》及有正书局的《中国名画集》,是早已脍炙人口的大画册。”
而包罗宏富的《美术丛书》,更可以称之为一项文化工程,费时三年编成。全书共辑录美术论著257种,包括书画、雕刻摹印、瓷铜玉石、文艺及杂记等五类,以书画类收书最多。刘海粟说:“《美术丛书》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大影响,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为后学提供了津梁。”。
黄宾虹生平
有些古董商,伪造了名家的书画,为了弄假成真,获取厚利,便设法利用报刊来宣传这些伪作。有的事先买通编辑,使其发表。有些编辑得到好处,面对伪作,昧着良心撰文介绍,说得天花乱坠。黄宾虹秉性刚直,看不惯这种恶劣作风。在他编辑《神州国光集》期间,常为这些事与有些同事发生争执。有一次,日本某“学者”托人送了两幅伪造的明人的山水画到神州国光社来,希望发表,并声明发表之后,送给编辑部人员相当报酬。事情被黄宾虹知道,他严肃地说:“这事有丧国体,不能去做。朋友们若生我的气,只好忍痛割席。”黄宾虹以绝交的坚决态度反对此事,那日本人的如意算盘也就落了空。
黄宾虹自称“学人”。他一生读书、撰述、作画,几无一日间断,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手不释卷,笔无暂暇。
黄宾虹的撰述生涯在耕读潭上时即已开始。他刚到上海,就在《国粹学报》刊发了述印文章《滨虹羼抹·叙摹印》;接着又发表了论画文章《滨虹论画》。这两篇文章是他23岁在歙县写的。前者详论玺印历史、流派,以及印谱源流,摹印篆法、刀法等;后者分画源、派别、法古、院体、重品、尚文六节。
在上海,人到中年的黄宾虹著述更为勤奋。他白天工作,晚上埋头学术研究。据王中秀辑录的《黄宾虹诗文著作系年》统计,从1907年6月到1937年6月整整30年里,黄宾虹公开发表于《国粹学报》、《南社丛刻》、《时事画报》、《神州日报》、《真相画报》、《时报》、《国是报》、《国学丛选》、《时报·美术周刊》、《时报·文艺周刊》、《小说世界》、《民国日报·国学周刊》、《艺观》、《东方杂志》、《申报·艺林》、《国粹月刊》、《申报·自由谈》、《画学月刊》、《文华画报》、《美术生活》、《图画月刊》、《美术杂志》、《学术世界》等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就有1100余篇。这些文章,或叙玺印源流,或探源篆法,或论图画之本源,或说历史绘画之沿革,从封泥陶器到秦汉印统,从殿板书籍到御用文房,从制墨名手到铁画名家,从纸砚墨笔到瓷石铜玉,从细木雕刻到制竹巧工,从画家趣事到艺坛琐闻,从甲骨文字到金文拓字,从书画鉴藏到书画装裱……可以说关乎中国古代艺术的各个方面,黄宾虹是无所不谈,展现出一位国学大师渊博的知识。其中192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收入“万有文库”的《古画微》,是一部简明中国绘画史。从上古三代,一直说到近代海上诸名家,言简意赅,要言不繁。《古画微》虽篇幅不长,立论却极为独特,处处从文人画的角度阐述中国画的发展,着重谈士大夫在绘画上的作用,对中国绘画的文化属性揭示得相当充分,可以说是一部精当的文人画史。
黄宾虹生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画训》。全文共八章,洋洋洒洒近万言,从1919年8月26日首刊于《时报·美术周刊》第1号,至1920年4月6日《时报·文艺周刊》第52号续完,用文言文系统地介绍西方美术史。其视野之广、视点之高,在当时学界和画坛都是罕见的。与其说《新画训》是“信、雅、达”严格意义上的翻译著作,不如说是一部译述与议论杂陈并存的中西美术比较著作。行文中时时可见中西绘画史的相互比较,令人感到这简直是“翻译者”借介绍西方美术史论之名,行借题发挥之实的再创作。如:“马尼(今译马奈)其艺术所独至,亦非徒摹写目前之自然已也。有时虽自然极不联属之物,亦可任意配合之,有如王维之画雪里芭蕉、六朝名人之画往往桃李荷梅合为一幅。”“实物写生一派,不知者殊以为易,在所谓理想画家(指浪漫派)视之又不觉戛戛其难。正如董思翁称北宋画家为吾人未易学,不其然欤!”
据王中秀考证,《新画训》确是不谙外文的黄宾虹所作。他是在精通汉语侨居沪上的外国汉学家帮助下完成此文撰述的。黄宾虹与这些汉学家们切磋艺事,与其说是对介绍外国美术感兴趣,毋宁说对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比较,以及由此而上溯中西绘画发展轨迹的交叉点和人类精神表现的同一性更感兴趣。《新画训》处处从人与自然、人与精神性灵、绘画变迁中的综合与分析等等角度寻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绘画在历史逻辑与精神深度上的一致,显出学术视野和文化关切的重心与当时那些仅从形态学上比较中西绘画之异并扬西画而贬中画的论调差距多么遥远!这篇《新画训》以及后来散见于其他文章及大量书信中的观点,表明在新文化运动的激励下,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黄宾虹也在努力通过寻找中西绘画的相同点以确定其重整中国画学的取向。黄宾虹以其独特的视点和方式解读西方美术史,使他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学术视野上“温故而知新”,并开始了新一轮的、完全不同于改造派、融合派和其他一些传统派的中国画学重构过程。
黄宾虹侨居上海期间,积极参加了社会上的各种学术活动。他这个时期身体健康,精力特别旺盛。1909年,南社成立,黄宾虹成为首批社友17人之一,与南社发起人、他在歙县组织“黄社”时的老友陈去病(巢南)同赴苏州出席南社第一次雅集。“寂寞湖山歌舞尽,无端豪俊又重来。”柳亚子的诗句寄寓了南社同仁的情怀。他还常去吴昌硕主持的“海上题襟馆”聚谈,也一度与宣古愚创办“真社”,以研究金石书画为宗旨,并开设“宙合斋古玩书画店”,鲁迅曾偕友人至店相访。他还发起组织过“烂漫社”、“百川书画社”、“蜜蜂画社”、“中国金石书画艺观学会”、“中国画会”、“中国学会”等等艺术和学术团体,与康有为、吴昌硕、柳亚子、蔡哲夫、高吹万、陈去病、宣古愚、胡朴安、苏曼殊、黄晦闻、陈叔通、汪鞠友、王一亭、邓秋枚、张大千、张善、俞剑华、刘海粟、叶恭绰、陆丹林、汪亚尘,傅雷等寄寓海上的俊彦名流时相往还,诗画唱和,切磋学问,砥砺人品,复兴国学。
黄宾虹生平
黄宾虹侨居上海的后十年,从编辑工作转到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
黄宾虹教学,认真负责,对于后辈,总是谆谆开导。据顾飞回忆,黄宾虹总是勖勉学生“要为画事穷毕生精力,不让这古国绚烂的艺术曙光黯淡下去”,叮嘱他们“不要被外界浮名利禄所诱惑”。有一次顾飞临了黄宾虹的一幅四尺山水中堂,黄宾虹看了看,对她说“你以后要多临古人的东西,光像了我,将来会没有自己的。”1934年开始从黄宾虹学画的王康乐回忆说:“黄先生曾讲,临摹并非创作,但亦为创作之必经阶段。临摹和写生是相互促进的。先生还说,写景要有取有舍,有实写虚写,要似又不似。”
1929年春末的上海,32岁的乌江青年林散之敲开了沪上西门里7号黄宾虹住所的大门,开始了他三年的学艺生活。林散之是一个在人品、学养上真正继承黄宾虹的学者型艺术家,他真正深入了黄宾虹画学的精微处,并把黄宾虹所阐述的画理、笔法、墨法全面运用于书法美学,取法乎上,将黄宾虹“内美”之旨在20世纪书坛上揭橥一帜,终于成为当代草圣。由林散之的成功,可以看出黄宾虹深邃博大的艺术思想转化为教育资源时,可以结出多么丰硕的成果!
黄宾虹的本色是个学人、文化人。他虽以豪杰自命,却并无政治野心。他参与维新,奔走革命,既出于一片爱国至诚,也出于徽州文化所熏陶出来的人格倾向。
黄宾虹一直认为新安画派品格在虞山、娄东之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安诸家大多入清不仕,为了高尚其志而栖息林泉,挥毫拂素。“其人又多忠臣义士、孝悌狷介之伦,惩于世道污浊,政纪紊乱,不欲仕于其朝,甘退居于寂寞而惟林泉岩谷以自适,游览之暇,或写其胸中逸气,留传缣楮,不朽千古。”(黄宾虹:《国画非无益》1934年)另外,黄氏家风,崇尚朴学,不尚空谈,又极为推崇颜李之学,注重道德践履。颜习斋对空洞无益、聊以自娱的“诗文书画”,斥之为“国家四蠹”。此语亦如警钟时时鸣响于黄宾虹耳边,惕励他要学文,先作人;要习画,先敦品。文艺如于世道人心无所补救,习它作甚?而思有所补救世道人心,则首先要做真豪杰;即令事有不成,世有不合,退而寄情书画,豪杰之志仍可化为鹬光异彩,照耀人心。可以说,黄宾虹三十立志诀别科举而参与维新,一直到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是其人格倾向的必然选择。此一人格倾向贯穿于黄宾虹的一生,也自然贯穿于他的画学思想。我们或者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后黄宾虹激流勇退而笃志艺文,专心绘事,一是他并没有看到革命带来理想社会,反而世氛日嚣;二是他觉得社会革命并没有解决文化危机,而他的观点是“致治以文”,人心之沉沦,亟须精神文明来拯救。只有靠文化建设,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他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时际颠危、贤才隐遁之时,同时也是造就艺术大家的时代:“艺术特出之人材,尤多造就于世运颠连之际。……今之学者,虽际时艰,宜加奋发。”(黄宾虹《文字书画新证》)“所愿诸同志,坚持雅操,抱道自高,慎勿以一时之弃取,萌其懈怠而堕厥功。士君子砥砺修,正可于错节盘根之下,因受磨砻而成大器,为国之光,其有豸乎?”(黄宾虹:《美展国画谈》1929年)
黄宾虹生平
壮游神州
黄宾虹的生命形态是极具魅力、让人望风怀想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动如天马行空,静如老僧补衲,在文武动静两极中,黄宾虹的生命形态达到了最大的张力。他进而参与维新和革命,甘洒一腔志士热血;退而治学作画习篆,思以艺术廉顽励懦;武能拳剑驰马,文能诗琴书画;挑灯读万卷之书,负囊行万里之路;道成而上,艺形而下……这样一个上下左右全面打开的人生,其境界之广大精微,正如他自己在说到“大家画”时所言:“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一代之中,曾不数人。”
黄宾虹好游山水,因慕东汉向子平曾取名予向,表明了志在山水的意趣。还在少年时代,黄宾虹在金华就喜欢游览浙东名胜,并作纪游写生。弱冠返歙后,常出新安江至杭州、金陵等地,饱览新安江及大江南北山水,沿途写生。但他真心壮游中国,饱游饫看名山大川,还是侨居上海的这一段时间。50岁至70岁的20余年间,黄宾虹曾先后登临山东的历山,漫游了江苏的虞山、太湖,浙江的天目、天台和雁荡;又去江西,游匡庐、石钟山;入福建,游武夷;赴广东,登罗浮,游越秀;远至广西,畅游桂林、阳朔、昭平、平乐。又自湘水,入湖南,登衡山,游岳麓,放舟于洞庭。1932年秋天,69岁的黄宾虹应友人之邀入蜀游览、写生、讲学,溯江而上,过武汉,入川江,经重庆,沿江至叙州;入岷江,经犍为至嘉州而上峨嵋。然后转往成都。在成都逗留期间,乘机游青城。后由成都出龙泉驿,过简阳,经乐至、射洪、蓬溪、南充、渠县至广安,游天池。再沿渠江至合川入嘉陵江,过北碚,回至重庆。即由重庆乘轮东还,探长江天峡之险,泊舟铁棺峡,夜游白帝城,“两岸听啼猿,江陵千里”(黄宾虹:《蜀游杂泳·渝州》)。得画稿千余幅,诗70余首,于次年夏秋之间返沪,历时近一年。这是黄宾虹外出游览写生历时最长、旅途最远、收获最多、启发最大的一次。
黄宾虹以古稀之年一棹入蜀,或者是天降大任,或者是天赐良机。蜀游最大的收获,是从真山水中证悟了他晚年变法之“理”。证悟发生在两次浪漫的游历途中:一次是“青城坐雨”,一次是“瞿塘夜游”。
“青城坐雨”说的是1933年的早春,70岁的黄宾虹去青城途中遇雨,全身湿透,索性坐于雨中细赏山色变幻。第二天,他一口气画了《青城烟雨册》十余幅。有的用焦墨,有的用泼墨,有的用千皴加宿墨。在这些笔墨试验中,他要找到“雨淋墙头”的感觉。雨从墙头淋下来,任意纵横,有些地方特别湿而浓重,有些地方可能留下干处而发白,而顺墙而下的条条水道都是“屋漏痕”。当我们把这种感觉拿来对照《青城山中》,多么酷肖“雨淋墙头”啊!完全是北宋全景山水的章法,一样的笔墨攒簇,层层深厚,却是水墨淋漓,云烟幻灭,雨意滂沱,积墨、破墨、渍墨、铺水,无所不用其极!
黄宾虹生平
“瞿塘夜游”的故事发生在游青城后的5月。黄宾虹回沪途中经过奉节,小住了几天。一天晚上,想去看看杜甫当年在此所见到的“石上藤萝月”。于是在友人陪同下,沿江边朝白帝城方向走去。月光照射下的夜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于是在月光下摸索着画了一个多小时的速写。翌晨,黄宾虹对着速写稿大声叫道:“月移壁,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妙,妙,妙极了!”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黄宾虹对月下的景色有特殊兴趣,他甚至想亲自去验证一千多年前杜甫在月下发现的诗情画意。对月光独具魅力的造型手段,黄宾虹一直很神往。他认为历史上李夫人的墨竹“黯然非凭灯取影,射窗直悟冰轮高”,也是月光下的天才发现。第二,他有月下写生的实践。我们知道黄宾虹在多处题记中提到他有宵夜启户独立而看夜山的喜好,看来他不仅仅是看,还画速写。
70岁前后是黄宾虹一生绘画事业中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他深入传统、学习传统的过程,按照他自己的安排,已经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学习宋画的阶段。
黄宾虹曾说过学习传统应遵循的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黄宾虹所说的宋画,除了范宽、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等北宋大家外,往往合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诸家在内。
那么,在宋画的学习中,黄宾虹悟到和学到了什么呢?
“宋画多晦冥,荆关灿一灯;夜行山尽处,开朗最高层。”(《1940年题画山水》)
这是黄宾虹对宋画的总体印象。
“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运实于虚,无虚非实”;“深墨如夜山,沉郁苍厚,不为轻秀”,“笔墨攒簇,耐人寻味”,“近看只是笔,参差错杂,不辨所画为何物,而矫健飞舞,姿趣横生;远观则层次井然,阴阳虚实,不异一幅极工细之作”。“虚之之实,节节有呼吸,有照应”。这些,是黄宾虹对宋画的具体分析。
黄宾虹生平
二、山水画分期
黄宾虹一生留下的作品极多,绝大部分未曾发表,无人窥其全豹。加之老人作画习惯喜欢反复点染皴擦,很多画并不是一次完成,甚至也不是在一个阶段中完成,有时是相隔若干年翻检出来重题并顺势又加点染皴擦,因此相当多的重题作品创作年代不好确定。另外还有许多作品是未完成品,无款识跋,也给分期带来困难。因此,对黄宾虹作品的分期只是一个大概,约略可以看出老人漫长创作道路上不同阶段的身影而已。
60岁以前
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传统的过程。学画先师其新安前辈画家,对查士标、李流芳、程正揆、弘仁等人的摹写下力尤勤。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对黄宾虹的影响是终生的,但在60岁以前几乎成为他的基本面貌。这一个漫长的阶段可以说是典型的“白宾虹”。章法多从古人,皴法多为披麻,用力处在“笔笔分明”,越早的作品越有明人“枯硬”之感。后来临古进入学习元画阶段,笔墨一变而为松秀。
60岁以后
1923年黄宾虹60岁时曾自上海至安徽贵池,游览乌渡湖、秋浦、齐山。江上风景甚佳,勾动他起了定居之念。第二年又来贵池。贵池之游在黄宾虹画风上的影响,便是突然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转开学习吴镇的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以此为转机,黄宾虹开始由“白宾虹”逐渐向“黑宾虹”过渡。
桂粤写生
1928年黄宾虹65岁,首游桂、粤,画了大量写生作品。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机。自此以后,黄宾虹基本上从古人粉本中脱跳出来,而以真山水为范本,参以过去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黄宾虹写生山水最大的特点是章法上前无古人,但又绝不似西洋写生。
蜀游之作
69岁到70岁,黄宾虹有巴蜀之游。这是他绘画上产生飞跃的契机。巴蜀山水的奇、险、幽、秀,对画家是一个挑战。黄宾虹以其天才和学力战胜了这一挑战。“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合浑厚与华滋而成美学上自觉之追求,是蜀游之作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
北平之作
黄宾虹北上北平时,把历年游历写生稿近万纸带在身边,准备全力以赴进行创作,并形成自家面目。在北平十一年,黄宾虹完成“黑宾虹”的转变,黑、密、厚、重的基本面目已经确立。除此以外,又进行“水墨丹青合体”的试验,用点染法将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绿厚厚地点染到黑密的水墨之中,“丹青隐墨,墨隐丹青”——这是黄宾虹受印象派启发,思以将中国山水画两大体系(水墨与青绿)进行融合的一大创举。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红色经典作品成就李可染市场辉煌
下一篇:鲁迅书法作品逾300万元成交
评论排行
- ·揭秘《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0)
- ·齐白石《叶隐闻声》草虫册页,六十年后重现江湖(0)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欣赏(0)
- ·红色经典作品成就李可染市场辉煌(0)
- ·黄宾虹生平(0)
- ·鲁迅书法作品逾300万元成交(0)
- ·柴宇球将军书法作品欣赏(0)
- ·福利来了:著名谋略学家柴宇球将军书法作品欣赏(0)
- ·五一假期大放送:著名谋略学家柴宇球将军书法欣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