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很不赞成”有何深意?
去年年底的一个场景,让国学学者记忆犹新。
曲阜,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习近平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细节乃是政治的叶子,叶落而知秋意。习近平之所以要“仔细看看”这两本书,乃是因为孔子和《论语》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习近平对传统文化非常喜爱。众所周知,在习近平讲话中,古语诗词,常常是信手拈来,可见其国学底蕴。正因如此,习近平讲话本身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曾有外国记者自豪于自己令同事惊讶的在中国古语诗词上的飞速进步。他说,这些语言瑰宝并不是我偷偷上语言培训班得来的,而是通过认真留心一个人的讲话学到的,他就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他说,中国经常觉得自己遭到误读。如果更多领导人以习近平为榜样,或许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外国记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至少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中文。
除了自身喜爱,习近平对传统文化更是重视。人民大会堂,两会时参加贵阳团审议,仔细询问了贵阳孔学堂的情况;中南海,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将中华文化定义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北大,五四青年节,习近平与广大青年学生畅言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仅在国内多个场合讲,他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里讲,强调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可见,习近平之所以反对“去中国化”,乃是出于治国之道的考虑:传统文化要成为治国理政的政治资源。这关涉的乃是“道”的选择,而非仅仅是“术”的运用。一国的政治文明的成熟,固然需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但根本还是要把这棵大树栽培在本国历史的土壤之上。这不仅仅是出于“历史的惯性”的考虑,更是政治的智慧。每个文明都有自己内在的肌理,强行打乱这些理路,只会造成血脉的闭塞、身体的萎痹。
习近平所不赞成的,是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反传统的态度。不言而喻,传统文化的确有糟粕。但一颗果实坏掉了,不代表这棵树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或许,这棵树上其他枝头的果实,正能一解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精神饥渴。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中穿梭前行时,曾说:“一个多么光彩夺目的宝库逐渐打开了!我的一些老一代汉学家朋友曾经认为,我们必定一无所获,但他们完全错了。”传统的精华不是太少,而是我们发现的太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掘历史活源,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努力的。
事实上,将传统文化吸收为执政党的执政资源,业已成为中央的共识。譬如,刘云山7月出访时,参加了主题为“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研讨会,他说:“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西之间固然需要文明互鉴,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也需两好合一,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这正是习近平“很不赞成”的深意所在。
去年年底的一个场景,让国学学者记忆犹新。
曲阜,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习近平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细节乃是政治的叶子,叶落而知秋意。习近平之所以要“仔细看看”这两本书,乃是因为孔子和《论语》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习近平对传统文化非常喜爱。众所周知,在习近平讲话中,古语诗词,常常是信手拈来,可见其国学底蕴。正因如此,习近平讲话本身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曾有外国记者自豪于自己令同事惊讶的在中国古语诗词上的飞速进步。他说,这些语言瑰宝并不是我偷偷上语言培训班得来的,而是通过认真留心一个人的讲话学到的,他就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他说,中国经常觉得自己遭到误读。如果更多领导人以习近平为榜样,或许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外国记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至少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中文。
除了自身喜爱,习近平对传统文化更是重视。人民大会堂,两会时参加贵阳团审议,仔细询问了贵阳孔学堂的情况;中南海,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将中华文化定义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北大,五四青年节,习近平与广大青年学生畅言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仅在国内多个场合讲,他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里讲,强调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可见,习近平之所以反对“去中国化”,乃是出于治国之道的考虑:传统文化要成为治国理政的政治资源。这关涉的乃是“道”的选择,而非仅仅是“术”的运用。一国的政治文明的成熟,固然需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但根本还是要把这棵大树栽培在本国历史的土壤之上。这不仅仅是出于“历史的惯性”的考虑,更是政治的智慧。每个文明都有自己内在的肌理,强行打乱这些理路,只会造成血脉的闭塞、身体的萎痹。
习近平所不赞成的,是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反传统的态度。不言而喻,传统文化的确有糟粕。但一颗果实坏掉了,不代表这棵树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或许,这棵树上其他枝头的果实,正能一解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精神饥渴。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中穿梭前行时,曾说:“一个多么光彩夺目的宝库逐渐打开了!我的一些老一代汉学家朋友曾经认为,我们必定一无所获,但他们完全错了。”传统的精华不是太少,而是我们发现的太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掘历史活源,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努力的。
事实上,将传统文化吸收为执政党的执政资源,业已成为中央的共识。譬如,刘云山7月出访时,参加了主题为“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研讨会,他说:“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西之间固然需要文明互鉴,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也需两好合一,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这正是习近平“很不赞成”的深意所在。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言论:一个黑心厂如何打垮千家店
下一篇:男子驾车测试搭讪女大学生 5人有4人上车
评论排行
- ·《谋略丛书》:知识经济时代,智慧就是财富(1)
- ·何为供给侧改革?(0)
-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国外治理雾霾经验(0)
- ·社评:朝鲜无法复制中国“两弹”之路(0)
- ·情报显示:越南在南海部署火箭发射器(0)
- ·高达739米深圳拟建中国第一高楼(0)
- ·美一男子被请下机因对特朗普女儿叫嚣(0)
- ·曹德旺戳中中国实体经济谁的痛点?(0)
- ·民科与国科之争(0)
- ·2017年度中国注册策划师初级班(第一期)开班(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