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跳出北京,大尺度谋划,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协调委员会,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任。同时,建立一个具体的推进机制,最好有一个专门机构负责推进这个区域的发展。
二是将京津冀区域作为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实验区,比如探索“首都财政”,将北京从繁重的经济发展压力当中解脱出来,专职做好首都服务。
三是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引导基金,对于一些首都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以市场化机制引导产业和功能向周边地区疏解。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有“两个突破、一个进展”
北京产业如何外迁
当前,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靠行政命令让企业和事业单位搬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代价和成本,甚至后果。比如,北京在上世纪80年代“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时,一大批工业企业把总部和制造环节全部搬到郊区或者外地。实践证明,这批搬迁以失败而告终,曾经非常辉煌的北京工业品牌基本消亡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都依附于一个企业或机构,企业搬迁,人才必须跟着企业走。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搬迁到外地,可能会导致很多高端人才的流失,企业也随之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最后导致消亡。
迄今为止,北京工业企业搬迁成功的经验只有首钢。首钢搬迁采取的方法是,总部留下来,人才留下来,创新能力留下来,上百年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留下来,通过技术升级,把一个现代化的工厂放到曹妃甸,少数核心工人跟着过去,主要依靠本地劳动力。可以说,首钢成功了,按照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了规模扩张,进入世界500强。
今天同样如此。如果强行命令一些企业总部、大学、医院搬迁过去,员工上下班就需要耗费2-3个小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其结果只能是一流大学变三流,一流医院变三流。
所以,先要创造条件,让周边区域具备了承接北京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条件,然后再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这个条件,一方面是硬条件,就是基础设施条件,要加快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城际铁路建设。另一方面是软条件,就是制度环境,要破除高考制度、养老制度、医疗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瓶颈,只有这些公共服务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一体化。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有“两个突破、一个进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惹怒北京 菲律宾已尝到了苦果
下一篇:郑州郊外荒地变沙漠
评论排行
- ·《谋略丛书》:知识经济时代,智慧就是财富(1)
- ·何为供给侧改革?(0)
-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国外治理雾霾经验(0)
- ·社评:朝鲜无法复制中国“两弹”之路(0)
- ·情报显示:越南在南海部署火箭发射器(0)
- ·高达739米深圳拟建中国第一高楼(0)
- ·美一男子被请下机因对特朗普女儿叫嚣(0)
- ·曹德旺戳中中国实体经济谁的痛点?(0)
- ·民科与国科之争(0)
- ·2017年度中国注册策划师初级班(第一期)开班(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