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可否破解北京城市病


  第五,跳出北京,大尺度谋划,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协调委员会,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任。同时,建立一个具体的推进机制,最好有一个专门机构负责推进这个区域的发展。

  二是将京津冀区域作为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实验区,比如探索“首都财政”,将北京从繁重的经济发展压力当中解脱出来,专职做好首都服务。

  三是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引导基金,对于一些首都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以市场化机制引导产业和功能向周边地区疏解。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有“两个突破、一个进展”

  北京产业如何外迁

  当前,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靠行政命令让企业和事业单位搬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代价和成本,甚至后果。比如,北京在上世纪80年代“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时,一大批工业企业把总部和制造环节全部搬到郊区或者外地。实践证明,这批搬迁以失败而告终,曾经非常辉煌的北京工业品牌基本消亡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都依附于一个企业或机构,企业搬迁,人才必须跟着企业走。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搬迁到外地,可能会导致很多高端人才的流失,企业也随之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最后导致消亡。

  迄今为止,北京工业企业搬迁成功的经验只有首钢。首钢搬迁采取的方法是,总部留下来,人才留下来,创新能力留下来,上百年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留下来,通过技术升级,把一个现代化的工厂放到曹妃甸,少数核心工人跟着过去,主要依靠本地劳动力。可以说,首钢成功了,按照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了规模扩张,进入世界500强。

  今天同样如此。如果强行命令一些企业总部、大学、医院搬迁过去,员工上下班就需要耗费2-3个小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其结果只能是一流大学变三流,一流医院变三流。

  所以,先要创造条件,让周边区域具备了承接北京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条件,然后再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这个条件,一方面是硬条件,就是基础设施条件,要加快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城际铁路建设。另一方面是软条件,就是制度环境,要破除高考制度、养老制度、医疗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瓶颈,只有这些公共服务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一体化。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有“两个突破、一个进展”

关注微信公众号.jpg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1 2 3 4 5

相关热词搜索: 京津冀 北京 城市

上一篇:惹怒北京 菲律宾已尝到了苦果
下一篇:郑州郊外荒地变沙漠

  • 谋略网 (www.moulue.com.cn) 版权所有 © 2013-2019 皖ICP备1301472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802000417号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予删除处理!谢谢!
    QQ:76805046 Q群:29847517 VIP群:271211298 倡导共赢谋略,传播正义能量! 常年法律顾问: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