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大题目,可以写一部书,用40分钟来讲讲,只不过提出话题引起大家注意罢了。我来讲这个话题,心里实在没底,因为我自己的人生就很不成功,是否有资质来谈这个问题,我很有些惴惴。但是觉得这个问题你们确实很有必要关注,大家来想一想,议一议,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应该是有意义的。我读过一些书,很多成功的人士谈到这个问题,对人很有启发,我把它转运过来,供你们借鉴。
策略,说穿了就是一种方式或手段,为了实现咱们的人生理想,采用什么方式手段最合适,最艺术,效果最佳。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譬如,人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也是一种策略,但是那种策略是不是最好,这些就是值得探讨的。
在我看来,策略,这个词与方式手段这些词还是有区别的。策略,意味着着眼相对较高(宏观),较长远,较深思熟虑(理性);而方式手段则相对狭小些,随意些。
一,要有一个目标
要有一个人生目标,不然,你的一切努力可能都是瞎折腾,你没有奋斗方向,你的力量也不可能持久。树立目标,就是常说的立志。目标,理想,志向,在这里都是大致相同的意思。不难想象,一艘航船,在茫茫海上,没有目标,将是什么样子。我们常说的“远大理想”“志存高远”,强调不但要有人生目标,而且还要“远大”和“高远”。这可不能只是说说而已,也不能只是写在作文中拿去骗考试分数;这硬是要当真,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中,不然,就是自己拿自己开玩笑。我观察过很多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发现有志无志是大不同的。土话说“人不立志,钝铁无钢”,你看那种浑浑噩噩、百无聊赖、萎靡不振的人,多半是无志之人或暂时丧失了志向的人。他们成天浪费人生的宝贵时光,就像把大把的金钱抛洒在河水里。这种现象真让人替他揪心。
毫无疑问,树立志向,确立人生目标,是做人的第一要务。
要确立目标是一个问题,怎样确立目标,确立什么目标,又是一个问题。我所说的策略,着重探讨后者。一般说来,人不是不立志或没立志,而是立志不当以致迷失,这叫“倒志”。无志者寡,倒志者繁哪,不可不慎!
目标有大小远近之分,有具体抽象之别。笼统地说,寻求自己人生的幸福和快乐,稍具体点,就是首先得保证温饱,要能活下去;再就是要尽可能安全,要能安安心心过日子,不要总是提心吊胆的;然后就是尽可能活得有尊严,大家能相互尊重,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存在,不能成为可有可无,不能被别人当成一个屁;再然后,自己有想法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有天分可以得到发育和发挥……这样一路想下去,你就渐渐明白了。
人生目标不是都能达到,最终的结果可能与当初的目标有一定的差别,甚至大相径庭。因为世事难料,未来的日子里不确定性很多,个人的能力实在是有限的。有鉴于此,人们的经验一般是目标的确立不妨远大一点。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取下得下下。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目标一经确立,就要坚持,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改变,所谓“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坚持就是胜利”,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事实上,志向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有时候是应该改,必须改;该改而不改,那又叫顽固不化了,哈哈。试想想,我们的一些志向的树立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是不自觉和非自愿,所立的志向往往是大人,是家长的意志而已,并非我们自己的选择,或者貌似我们自己的选择而实质上是迎合父母或其他人的意愿而违心选择的。这样的志向就容易导致倒志。
下边讲几个故事供大家思考。
1910年,19岁的胡适考取“庚款”(也算一种官费)留学美国,他的哥哥特地从东北赶到上海为他送行,主要目的就是嘱咐他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理由是家道中落,学这些实用的学问回来可以复兴家业,并替国家振兴实业。特别告诫他不要去学文学、哲学,也不要学做官的政治、法律,说那些没有用。可是胡适当时对工矿实在提不起兴趣,又要顾及兄长的期望,遂决定选读农科。出身安徽农村的他自然对农业比较感兴趣,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以农报国,兴家;一方面当时在美国大学读农科不但不收学费反而还有津贴,自己带的官费也可以节省一些下来,这样就可以寄一些回国补助家用。于是胡适老老实实的修了一年半的农学,从洗马、套车、选种,到给苹果分类……成绩也还不错,但这些学习内容总是提不起他的兴趣,觉得“与自己的性情不相近”,再三考虑后决定放弃农科,改修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和教育。至于胡适后来的成就,我就不说了,你们自己去查找,文献里多的是。胡适曾对台湾的中学生说:“我的玩意儿对国家贡献最大的便是文学的‘玩意儿’……虽则我现在头发都白了,还是无所专长,一无所成。可是我一生很快乐,因为我没有依社会需要的标准去学时髦。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到现在虽然一无所成,但是我生活得很快乐。”他甚至还说:“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胡适的声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需要提醒的是,这里绝不是怂恿你们都去逆反,去违拗家长或师长的好意,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虚心听取了家长或师长的话,发自内心的认同后去努力奋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胡适的故事只是一个参考。关键是自己要有主见,要能自知,要能行动。像胡适这样的例子不少。大家可能都知道,鲁迅和郭沫若到日本留学最先也是选实用的医学,后来改为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文学的。
胡适在与中学生谈话的时候还举到了著名的天文学家、现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的例子。伽利略的父亲是数学家,当时学数学的人不吃香,所以伽利略进大学的时候,他父亲就要他学医。可是伽利略对学医毫无兴趣,他的朋友认为他的画画还不错,有美术的天分,他自己也颇以为然。有一天他偶然经过一个课堂,这个课堂正在上几何课,他便去偷听,竟大感兴趣,于是医学不学了,画也学了,改学他父亲不喜欢的数学。“后来替全世界创立了新的天文学,新的物理学,这两门学问都建筑于数学之上。”(胡适语)
就我所读过的文献,那些著名的这样家那样家,好像大都有调整或改变自己初志的情况。他们的改变,似乎都没有去投合大流,而是归依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性情和兴趣。胡适说:“譬如一位有作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作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而国内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外科医生,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你们自己的损失。”
我的观点是,一个人必须立志向,志向一经确立就应坚持,不要朝秦暮楚;但是志向也可以调整,调整的依据是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尤其是不要违心,因为这事关自己一生的幸福和快乐。
考诸实际,随众者繁,随心者寡,而青年学子彷徨于两间者尤多。随众比较保险,但难有大作为,你看周围的“芸芸众生”是什么样子,你就可以想见自己的将来。国人历来比较保守,惮于冒险,所谓得过且过,随众,大概就是以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人生。在我们这个国度,要想真正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拒绝身心分裂,这需要相当强悍的精神力量,特别是那种沉着坚毅的意志力量,这种人基本上属于非常之人。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举。彷徨于两间者,大概是既不甘心碌碌无为,又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此时若能走上真读书之途,就能开掘出源源不断的精神能源,目标就不难实现,生命就焕发出异彩。否则,趁早向世俗投降吧,然后安慰自己,做个平凡的人多好。真的。
二,要有若干原则
原则,规范,戒条,不能突破的;原则也叫底线,就像我们立足的大地,你可以在它上面自由奔走、跳跃,尽兴游玩,但不能离开它,抛弃它。原则怎么也是策略呢?我说原则也许不是策略,但认定若干原则无疑属于人生策略,而且是很重要的人生策略。因为忽略了这,人生可能失败,还惨,可能被毁。你看那些落马贪官,像文强,正洋洋自得呢,哪知落马数月即人头落地!文强们也不能说他们不成功,你看官做得还是够大,财富攒得还是够多;他也许还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对朋友讲义气,够哥们儿;他也许有一定能力,有专长,甚至在某领域还是专家;他也许有一定学问,有一定趣味,有几分高雅……那么,他们的人生恐怕就是缺失了一些基本的原则,以至于斯。可见,原则的坚守是人生中不能小觑的。
那么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原则来约束或规范自己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说法很多,相信你们知道的也不少。关键在于你内心的认同。这里我带头把我自己认同的几条交流出来,供你们批判地思考。
一是勤奋。古人说不能叫一日闲过,我从小就受这样的教育,我妈妈谆谆告诫我的,第一就是这条。现在我也垂垂老矣,我越益认同这个,所以把它作为第一原则。从长远来看,我坚信努力不会白费,古语叫“功不唐捐”,唐,空的意思,翻翻词典就知道。还有“天道酬勤”,这些都是金玉良言。我和我爱人同年中专毕业,我比较迂腐,爱读书,孜孜不倦;我爱人比较务实,注重实效。她常讥笑我,读那些没用的书有啥意思,越读越傻……告诉你一个事实——不怕你们笑我低俗——我现在的收入是她的两倍有余,哈哈。而我更得意的是,我活的比她轻松、泰然。我做事舍得下傻功夫。好像对一些班的同学我说过,譬如打一只鸟只需用一颗子弹,别人可能只准备了两颗三颗,我可能要准备十颗二十颗。你们说是不是够傻?人们说自私是人的首恶,我说,错了,自私只有在过了线到了害人的时候才是恶;人的首恶应该是懒惰。懒惰既不利己也不利人。
二是诚实。人们爱说老实人总是吃亏,看起来是经验之谈。是的,从眼前看,从个别看,确实如此。尤其是如果社会制度太糟糕,可以说相当长的时间来看,都是老实人多吃亏。所以诗人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得以成为时代名言。但是,就我的人生经验看,归根结底,还是虚伪奸诈的人吃亏,诚实的人得好报。
诚实让我们立身行事根基稳固,脚踏实地,心中不慌;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内心安泰;无愧无悔,不羞不赧,高贵尊荣,益寿延年。你们说这于人生重要不重要?
记得2003级高考前夕,我在一个班的告别辞中说了一句勉励他们的话:“我们的力量来自诚实。”可能当时很多学生并没在意,说不定不少人正在琢磨几天后怎么作弊呢,但有个学生在意了,并且记住了。几年后这个学生大学毕业了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写信来说,这句话成了他的座右铭,使他几年来走得很踏实、顺利,为此他衷心感谢我。
就社会来说,不诚实导致失序乱套,威胁生活安全,苦果最终还得大家一起来吞咽。这不已经在兑现了吗?例子你们自己去找,因果关系自己去想,韩寒说世界上的逻辑有两种,一种叫逻辑,一种叫中国逻辑(哈哈),你们只有用逻辑去想,才想得通。
三是积善。善的涵盖很广,上面说的两条也属于善的范畴。一切对人对己有好处的东西都称为善;反之就是恶。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哪,需一生笃行之。诸善爱为心,善行善举为四肢五体。唉,大道理就不讲了,你们听得够多的。关键在行动,在履践,即笃行。说点具体的吧。
烧香拜佛,过去叫封建迷信,是禁绝的;现在比较自由宽松了,在民间又流行起来,美其名曰宗教信仰。我爱读书,佛教的书读,基督教的书也读,对宗教我有自己的看法。从小受无神论教育,不信鬼神、上帝;现在也不信他的真有,但认为臆造一个彼岸的东西来信奉未尝不可,因为人的精神这东西不是全用科学那套解决得了的,要为心灵寻找个家。读了很多书后,有无问题还真不敢贸然下断语了,但我觉得有无问题没有必要去关心,去争辩,人的认知能力太有限了,能从自身视野出发,分清善恶就了不起了。我也爱逛寺庙,纯欣赏,不烧香不拜佛,我囊中羞涩且生性悭吝,不愿为高香巨烛去破费。不过有时候看到路边的乞丐和残疾人或许给点小钱,也不管他是真的还是骗人的。我的想法是,给菩萨上香相当于行贿,只不过不是对贪官而是对神灵,给乞丐小钱毕竟算行善;如果本无神灵,我那点小破费多少还有惠于人,没浪费,如果真有神灵,那么它应该更喜欢我,毕竟有点点善良呗,如果真有神灵且它因为我没给上香而降灾于我,那这个“神灵”就是邪恶的,不值得敬慕。你们觉得呢?
善念善行不在大小,而在纯杂。它的好处在于你内心的安宁,泰然,这难道不是人生幸福快乐的重要内容?我们这里的土话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就是这个意思。我常听人说,他们经常发现好人没得到好报,恶人也没得到报应,还有“好人命不长,祸害千年在”的民谚。我也为此惶惑过。但后来想,还是自己信念不纯,施恩行善为什么一定要图报呢?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上帝让你成为好人,这本身就是对你的报偿,让他成为恶人,本身就是对他的报应嘛!说得真好。
我的上一讲,有多少人活在你心里,那是说你生命质量中的高度或厚度,强调的是丰富性,那要喜欢读书或阅人,不是人人都有这方面的爱好和取向;但我这里说的为人须确立若干原则,则是你生命之路本身,强调的是纯正性,是你人生幸福的安全带。以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为例,他一生可能也没读过多少书,阅世也不啥丰富,但他就是恪守了几条为人的基本原则:勤奋,执着,诚信,善意待人。他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更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阿甘的人生很典型,值得我们咀嚼。
三,求学阶段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勿忘追求意义和价值,不要盲目追求分数。人生从智慧维面看,无非“知”和“能”两项。知,你知道多少,这个重要;能,你会做哪些,这个更重要。能,要变为物质的东西就要化为“技”或“艺”,技艺是能的动作化。而这些东西的核心要素是思考和想象,所以思考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我们求学的顶顶重要的价值,一定要认准。练习也好,测验也好,你们始终注意自己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是否得到了训练,你只要抓住了这个,你的时间就没有白费,你的青春应该就不会被糟蹋。分数只是报告给我知、能两项的量标,但这个量标往往不大准确,你们心里应该有数。如果你们盲目追求它,那更可能是自欺欺人。事实上,现在很多学生在分数面前迷失了方向,不能不让人担心。
第二是千方百计保持住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些东西比考试成绩重要得多,宝贵得多。有了它可以不断获得知识和能力,没了或少了它不但学习会成为你的痛苦,而且你的发展会严重受阻,你将进入成长的恶性循环。这种例子在今天的学校太多了,是这种应试教育模式的恶果之一,你们应该有高度的警惕。我知道你们关心的是如何才能保持住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你要对自己的情况做分析。我的经验是尽快唤醒自己的生命意识,尽量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尊严,从珍爱自己生命的角度建立自信心,从而发掘精神力量。一句话,要意识到人该怎么活。这样你就不至于被繁重的应试训练压倒,也不至于被它弄懵以至于迷失方向。
第三是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古人如此,今人尤甚;西洋人如此,中国人尤甚。相关的提法很多,像身与心,灵与肉,短近与长远等,你们将要读到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心为形役”语,表达的就是这方面的痛苦。
理想和现实必然有矛盾,主要在于它的大小。只要它是趋于小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反之则是痛苦的。像今天人们常说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所表达的无奈,常让人扼腕。人啊,没有理想毕竟不行,但太过坚持也毕竟不现实。人生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术。就策略来讲,我还是主张那套以不变应万变的东西:追问意义,追求价值,守住基本原则,敏于思而笃于行。激活自己的精神生命,打开自己的理性之门,问问自己为什么而活,实际上自己是在怎样的活,在现有条件下,自己可以或可能怎样的活,用我几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向生命讨个说法。进入这种精神状态需要一定的精神资源,获取的渠道就我来说就是读书。只有具备相当的精神资源后才能产生上面描述的状态,就是对自己发问,这种状态会让你发现自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逐渐清醒,你可能会茅塞顿开,会醍醐灌顶,于是你可能会忽然涌来巨大的或持久的力量,并由此产生信心或信仰。这时你观念变了,信心有了,力量来了,自然要付诸行动。你会看到自己以前碌碌无为而虚掷光阴,你会知道自己的今是昨非而暗自庆幸,你会发现旧我的离去和新我的诞生,从而享受到莫大的幸福和快乐。问题在于你会吗?会发生吗?到了这一步,你以前的很多苦恼和纠结就渐渐的化解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就比较好的能够解决了——生活虽然“残酷”,但我的人生很有意义。人,苦难并不可怕,艰辛也不可怕,就怕百无聊赖。不是吗?人说,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不,我的体验是,痛定思痛,乐何如哉!哎呀,说到激动处,我往往是语无伦次,还望你们理解和体谅。
就此打住吧,归结起来,人生策略,要考虑的,无非就是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做,我实际在怎样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多问几个为什么。(突然发现,这次的话,说多了点。)
关于人生策略,建议你们如有可能的话,多读点胡适的东西。有人说,鲁迅是药,胡适是饭,有道理哟,何况胡适比鲁迅更关注教育。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孟母三迁
下一篇:一只蚂蚁被风刮落到池塘里,然后…
评论排行
- ·深度:浅谈人生策略(1)
- ·浅论当代家教的现状与策略(0)
-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0)
- ·父母应该掌握这些沟通技巧(0)
- ·孩子与父母争辩并非是件坏事情(0)
- ·初为人父母身教重于言教(0)
- ·专家:每看一小时电视,孩子便减少七分钟的睡眠(0)
- ·浅谈家教观念的方法和策略(0)
- ·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家教现状及策略(0)
- ·给孩子独立的机会(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