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敌人要“围师必阙”

《孙子兵法•军争篇》用兵八则之一。这一谋略的基本要求是对已被围之敌要故意留下缺口;在缺口的前面设伏。古代作战,包围城池的情形很多。对于攻城一方来讲,应考虑到守城军民被敌军围困之时,如果城攻破,其后果不堪设想,故而往往下定与城地共存亡的决心死守,这样就难以破城。所以《虎钤经》认为“逼而为之者,逾数旬不变,非克敌之术”。应当如《六韬•虎韬•略地》中指出的“为之置遗缺之道”,也就是后世兵家常说的“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百战奇法•围战》)。开一角的目的是向城中“示生路”,城中被困军民往往为求生路而开城突围,而开城突围时,又往往各自夺路,军心涣散,不如守城时之军心一致。这时,如果攻城的一方事先作好准备,“伏精兵于敌以待”,在局部变进攻为伏击,往往可以消灭突围之敌,以较小的代价攻下城池。

围师必阙的谋略,强调欲擒故纵,欲歼故放,先从精神上给敌人造成败势,避免困兽犹斗的局面发生。

单从形势上看,围师必阙似乎是消极的;就其本意来讲,它包含着积极歼敌、以求全胜的思想。因为这样部署兵力,不仅能吏守者失地利,攻者得地利,而且可以使敌人抱侥幸逃脱、不战而求生的幻想,难打的“困兽”就成了好打的“惊弓之鸟”。

《三国志•卷九》载,公元206年,曹操把袁绍的残部高干包围在壶关,四面围攻,很久没有攻下。曹操生气地下令:“等攻下成来把城里的人全活埋掉!”这话传进城里,人人拼死作战,固守城池,数月不下。曹仁说:“围城不能围得太死,一定要留出一条活路。现在围城这么死,还宣告说攻下城后把里面的人都活埋,城中人当然要以死固守,壶关城池坚,城内粮多。攻则多伤亡;不攻长期暴师于城外,消耗太大。这样屯兵固城之下,攻打拼死守城的敌人,不是上策。”曹操依其计,网开一面,让固守之敌逃出城外,脱离良好的城防工事,然后进行攻歼,很快破敌夺关。

围师必阙,不仅适用于攻城夺关的攻坚战,也适用于运动伏击战。杜佑在《通典•兵十二》中记载的吴王孙武问对时写道:“……吴王又问孙武日:‘若吾围敌,则如之何?’孙武日;‘山峻谷险,难以逾越,谓之穷寇。击之之法,伏卒隐庐,开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无斗意,因而击之,虽众必破。”’孙武讲的这段话,就是指利用良好地形伏击敌人时运用围师必阙的具体方法。

不过,“围师必阙”作为一种用兵原则被兵家普遍认识后,其中所含的权诈之术,在实际运用时也就很容易被对方识破。网开一面必有诡诈,阙之前面多有险伏,凡有经验的指挥员都懂得这一点。所以,真正高明者,从不机械地搬用这一原则。例如,刘伯承同志在革命战争实践中,把围师必阙这一古代军事思想,发展为“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新战法。我军运用这个战法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战绩,但并不是处处套用。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对敌实行紧缩包围时,开始我军也曾考虑过敞开一个缺口,让敌人先突入我预设的口袋形阵地,再割裂、钳制和歼灭它。但又估计到敌人会采取进占一村巩固一村,逐步滚进的战法,因此,前委断然决定采用紧缩敌人于狭小范围之内因饿而歼之的对策,也就是围师不阙,取得了预期的战果。

实际上,“围师必阙”既是一种战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处理事情时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给对方或矛盾产生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关注微信公众号.jpg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 围师必阙 敌人

上一篇:浅谈“上兵伐谋”
下一篇:误人子弟的传统《孙子兵法》译著

  • 谋略网 (www.moulue.com.cn) 版权所有 © 2013-2019 皖ICP备1301472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802000417号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予删除处理!谢谢!
    QQ:76805046 Q群:29847517 VIP群:271211298 倡导共赢谋略,传播正义能量! 常年法律顾问: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