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汝波——《孙子兵法》早期注解时期

下面我们就对这一时期与《孙子兵法》有关的兵书作些介绍。
 

《兵书接要》,佚。《隋志》著录为十卷,注“魏武帝撰,梁有《兵书接要别本》五卷。又有《兵书要论》七卷,亡。”;《新唐志》作七卷,署作者为“孙武”,“孙”当为“魏”之误,即此书的撰者是曹操(魏武帝),而不是孙武。《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既是“抄集诸家兵法”,其中当有《孙子兵法》。曹植疏陈举之义云:“扬风后之奇,接孙吴之要”,亦可为佐证。古“接”“捷”通,“接要”谓掌握兵法要领之捷径。此书内容可能有似于现在的兵法语录类编。《太平御览》卷八、卷十一分别引有此书语录数段,为风候杂占之语,说明书中抄有这一类内容。一说,“接”是续接之意,“接要”谓续接孙吴兵法之精要。《隋志》另著录魏武帝撰《兵法接要》三卷,未知二书异同,很可能为一本。
 

  《续孙子兵法》二卷,佚。《隋志》始著录,魏武帝撰。新《唐志》、《通志》、《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同。此书内容很可能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之外的杂篇,曹操将其从《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中剔除后,另编成二卷,取名为“续”,是为了使之有别于《孙子兵法》,明其为孙武后学所续,而非孙武所作。但此书亦有可能是曹操本人撰述。
 

另外,司马彪辑《战略》中也载有与《孙子兵法》有关的内容。如《傅嘏》中记其论证征吴之事,较《三国志》为详。论中讲到,“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主张派出间谍,了解敌情,并引《孙子兵法》之文:“策之而知得失之计,角之而知有余不足”,根据“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的原则,提出使吴“以小敌大则役烦力竭,以贫敌富则敛重财匮”的策略,要求“计于全胜”,“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等。这些引文无疑都直接或间接地取之于《孙子兵法》。
 

旧题黄帝时大臣风后撰《握奇经》,后附晋平虏护军、东羌校尉马隆撰《八阵总述》一卷,总述中讲到,“治兵以信,求胜以奇,信不可易,战无常规”,“兵体无形,形漏必溃”,“上兵伐谋,其下用师”,“小人偏胜,君子两全”等,亦由《孙子兵法》之言脱胎而来。
 

旧题为诸葛亮撰的《便宜十六策》和《将苑》也多有祖述和阐发《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之处。《便宜十六策》,《三国志》所列诸葛氏集目录不载,《崇文总目》始著录有《武侯十六策》,当即此书。今本有的内容为《太平御览》所引。据旧、新《唐书》中《马周传》及《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马周曾为中郎将常何撰“《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不知其“《便宜》二十余事”是否与此书有关,今本《便宜十六策》或是其遗存,也未可知。此书中即有对《孙子兵法》思想阐发的内容,《治军第九》中就多有明引、暗引、阐释《孙子兵法》之文。如“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五间之道,军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等,均源之于《孙子兵法》。《将苑》,亦称《新书》、《心书》,《遂初堂书目》始见著录,当是后人伪托之作。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葛亮的思想。此书《兵权》、《揣能》、《情势》、《察情》等篇中多有肯定、修补、发挥《孙子兵法》思想的内容。此书是我国古代论述将帅修养的专著,强调将帅要有“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己”(《将志》)的良好品质;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军事才能;要善于选贤任能,强调法制;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战诫》)等,较《孙子兵法》关于任将问题的论述更为具体,且有一些发展。
 

《孙子兵法》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述也有一定影响。《文选》中有些篇章讲到孙子,或其用典出自《孙子兵法》。如左思《吴都赋》“阖闾信其威,夫差穷其武,内果伍员之谋,外骋孙子之奇,胜强楚于柏举,栖劲越于会稽,阙沟乎商鲁,争长于黄池”。《魏都赋》:“毕出征而中律,执奇正以四伐”,“朝无印,国无费留”,其中“奇正”、“费留”均取之《孙子兵法》。张华《鹪鹩赋》:“翳荟蒙笼,是焉游集”,注云:“《孙子兵法》曰:‘林木翳荟,草树蒙笼’”。张景阳《杂诗》:“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是从《孙子兵法》“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句变化而来。又,《晋书·殷浩传》:“论风流异贞固之才,谈论非奇正之要”;庾信《周齐王宪神道碑》:“六韬九法不用吴起旧书,三令五申无劳孙武先戒”,等等。这说明当时的许多文化人也曾学过这部兵法,对其中的词语能信手拈来,用于文学创作之中。有些学术著作也有《孙子兵法》影响的痕迹,如魏刘劭撰《人物志》讲“谋庙胜”(《流业》),谈“法制”、“分数”(《接识》),论“攻守”(《材理》)等;《意林》卷四引:“孙子曰:金城汤池而无粟者,太公墨翟不能守之。”引文不见“十三篇”,当是孙子后学所为。晋傅玄撰《古今画赞》中有《孙武画赞》,其赞云:“孙武论兵,实妙于神,奇正迭用,变化无形。”此赞言简意赅,道出了《孙子兵法》的精要,说明作者曾对《孙子兵法》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据《孙子兵法》“庙算”及“地”、“度”、“量”、“数”、“称”、“胜”之说敷衍而成的数学算法之书《孙子算经》,大概出自北周数学家甄鸾之手。另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赞说:“孙武兵经,辞若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程器》)北齐刘昼撰《刘子·兵术》中大量引用《孙子兵法》之言或阐发孙子思想。如“兵贵伐谋,不重交刃。百战百胜,非用兵之善也。善用兵者,不战而胜,善之善也。”“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就下;兵之势,避实而击虚,避强而攻弱,避治而取乱,避锐而击衰。”等等。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中,也有《孙子兵法》引文。这些都说明,《孙子兵法》在这一时期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扩大。
 

魏晋时的文化人之所以研读《孙子兵法》,固然与他们为在著述时追求文字的奇瑰、对偶等而猎奇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侯外庐等先生指出,魏晋社会有四个战场:一是农民或流人的暴动;二是五胡入侵;三是名族的政争;四是概念世界的名理赌场。所谓“名理赌场”,就是清谈、论辩。此风在当时十分盛行。论辩胜负对论辩者个人名声、地位、前途等影响甚大,葛洪说:“利口者扶强而党势,辩给者借以刺 ,以不应者为拙劣,以先止者为负败。”刘劭说:“以在前为速锐,以处后为留滞,以下众为卑屈,以蹑等为异杰,以让敌为回辱,以陵上为高厉。”颜之推说,争辩者即使“理伏”,也要“辞胜”。说通俗些,就是无理也要搅三分。可见当时人在辩论中争强好胜情况之一斑,他们较之战国时辩士,更注重口舌之争的一时胜负,为此而玩弄概念游戏,讲究诡辩技巧,并不太顾及这种辩论结果对社会的影响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说,《孙子兵法》是关于斗争艺术的学说,其理论对于所有的斗争,包括唇枪舌战在内,都有指导意义。这些文化人为在“往返诘难,依方辩对”中取胜,在“政争”中获得主动权,研读这部兵法,揣摩“理赌”之道,是很自然的事情。
 

三、《孙子兵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两汉倍受重视;其军事理论被广泛运用到作战指导和军队建设之中,从而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
 

由于两汉时期经学和神学占统治地位,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孙子兵法》在社会上遭到严厉贬斥,其流传受到严格限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对社会的思想统治有所减弱,人们的学术思想得到了一定解放。加之这一时期战事不断,各政治集团都在极力寻求战争致胜之道。《孙子兵法》因此受到高度重视。一些帝王不但自己带头学习研究《孙子兵法》,身体力行,而且要求部署也这样做。如曹操亲自注解《孙子兵法》,还经常对将士进行言传身教;孙权要求吕蒙、蒋钦“急读《孙子》”;后汉主刘渊“尤好《春秋左氏法》、《孙吴兵法》”。从晋和南北朝的一些开国帝王的言论和有关史料记载中,可知他们也大都学习过此书。如宋武帝刘裕谋略出众,用兵多合于《孙子兵法》,他的言论中有“吾等既为‘同舟’”,“兵贵神速”,“众寡”、“虚实”等词汇,可知他精通此书之道。再如,后赵主石勒目不识书,就请人代读史书,其用兵善于出奇制胜,晋将刘琨称赞他“暗与孙吴同契”。一些谋臣武将,从实战需要出发,极重视《孙子兵法》,这一点我们下面专门讲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孙子兵法》军事运用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沧海横流,英雄辈出,《孙子兵法》更显现出它的兵经本色。运用《孙子兵法》突出者,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满宠、邓艾、钟会、羊祜、杜预、刘裕、崔浩、慕容恪等。概括起来,他们在运用《孙子兵法》方面有这样几个特点:
 

重视谋略致胜。众所周知,《孙子兵法》在作战指导上崇智尚谋。这一思想深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家们所重视。如曹操用兵以诡诈著称,诸葛亮称他“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后出师表》)。在奖赏方面,他提倡“虑为功首,谋为赏本”。诸葛亮是著名的谋略家,被人们视为智慧的化身,多谋的象征。司马懿老谋深算,诡诈不逊于曹操,在征公孙文懿时提出“兵者诡道,善因事变”的主张,其指挥作战,以诡诈取胜的事例甚多。魏晋南北朝军事史中可说是奇谋迭出,变化莫测,让人目不暇给。贵谋尚智已成为当时时代的风尚。
 

直接用《孙子兵法》的谋略指挥作战的典型事例也很多,反映了这一时期军事指挥员对这部兵经内容的闲熟。试举数例:①用于敌情判断: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伐魏,司马懿坚壁不出。诸葛亮用计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为控制部队的求战情绪,采用借旨遏将之法,请皇帝下令不准出战。诸葛亮分析其心理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此分析可谓鞭辟入里,一语中的。“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即乃孙子之名言。公元537年,东魏高欢为报潼关之败,率众渡河涉洛,至于沙苑攻打西魏宇文泰,西魏将尽皆失色。宇文泰族子宇文深分析说,高欢“愎谏而来,所谓‘忿兵’,一战可以擒也”,所谓“忿兵”,即孙子所说的“怒而兴师”、“愠而致战”之兵。事实证明宇文深的这一分析是正确的。②用于欺骗:三国魏将满宠为诱骗东吴水军登陆,达以己之长击彼之短之目的,上表建言:“孙子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以弱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又曰:‘善动敌者形之。’今贼未至而移城却内,此所谓形而诱之也。引贼远水,择利而动,举得于外,福生于内矣。”满宠用此计亦获得成功。③用于奇袭:三国魏将邓艾攻蜀,建言由阴平入蜀,以“奇兵冲其腹心”,并引《军志》之言:“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掩其空虚,一战破蜀。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见于《孙子兵法·计篇》。三国魏将毋丘俭、文钦反,谋士王基向司马师进言:“兵闻拙速,未睹工迟之久”,劝速进兵征讨。司马师想等各路军集合齐后再出发,王基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彼得则利,我得亦利,是谓争城,南顿是也。”于是先敌进据南顿(今河南项城西),毋丘俭果然来争,闻王基先到,只好退保项城。④用于围困:十六国时,前燕大臣慕容恪围段龛于广固(今山东益都),围而不攻,众将请战,慕容恪说:“用兵之势,有宜缓者,有宜急者,不可不察。若彼我势敌,外有强援,恐有腹背之患,则攻之不可不急。若我强彼弱,无援于外,力足制之者,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毙。兵法十围五攻,正谓此也。”慕容恪因此亦获得成功。“十围五攻”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的简略说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jpg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1 2 3

相关热词搜索: 《孙子兵法》 于汝波 注解

上一篇:柴宇球: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谋略运用
下一篇:孙子“奇正”思想与战争形态的演进

  • 谋略网 (www.moulue.com.cn) 版权所有 © 2013-2019 皖ICP备1301472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802000417号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予删除处理!谢谢!
    QQ:76805046 Q群:29847517 VIP群:271211298 倡导共赢谋略,传播正义能量! 常年法律顾问: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