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管理谋略思想概要

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而老子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却是要导民无为。

 

“知人者智”(《道德经·三十三章》),“善用人者为之下”(《道德经·六十八章》)。老子明确了知人是用人的基础,认识到知人的困难性和重要性。善于用人的领导是谦下的,一个谦虚不傲的领导会赢得人心,许多人会自愿团结在他周围,主动出谋划策。因才而用、人尽其才的关键是用其所长,不求全责备。老子深谙此理。在人员激励的问题上,老子主张万事要顺应自然本性,反对苛刑暴政。老子说;“夫代大匠祈者,希有不伤其手矣”(《道德经·七十四章》)。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有杀生者来杀戮万物,谁要代替杀生者主持杀戮,就好像不会手艺的人代替木匠砍祈木头,必定会砍伤自己的手。在管理上,管理者了解管理对象的心理与把握自己的心理一样,非常重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三十三章》),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道德经·七十一章》)。意思是能知道自己无所知,这是最聪明的了;不知,而又自以为知,这是缺点。管理者若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关心员工利益,就会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或组织充满生命力,立于不败之地。注重提高领导者品质,慈、俭、退让是道家三宝,对后世的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老子管理思想出发点是秉持“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六十章》)。既然是“宝”,那就有普遍的适用性,不仅势弱的一方不应争上,抢先;即使是力量较强的、占优势的一方,也能从“居后”“处下”中得到更大好处。

 

除了注重知人善用之道,老子也注意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避免管理者主观干扰。组织结构建立后,应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充分发挥其作用。管理者应适当超脱,避免主观、随意决策,不干扰日常的管理工作。所谓“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十七章》),如果制度朝令夕改,下属的行为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制度稳定,下属就会心情稳定,就会专心于工作,出大成果。这于当今所讲的“过程没有结果重要”的绩效管理理念完全吻合。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道德经·六十章》)。这是一个关于“治理”的思想,精华在于这句话包含的思想方法和道理。要像烹小鱼一样,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谁掌握了这个道理并加以运用,谁就 “以道莅天下”。从其内涵分析,其启示起码有四条:(1)管理者的重要性。“国”是通过“圣人”去治的,若管理者能以“道临天下”,则“德可交归”,反之国将不国;(2)治国要用“道”,以“烹小鲜”那样的思想来治,清静致虚,弱柔处下;(3)管理者治国要宽容,实行软管理,而不是苛政管理,是顺乎自然的,而不是强规律而行;(4)就管理者的修养来说要反朴纯真,“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二十二章》),遵循纯朴的原则作为处理天下事的范式。以烹小鱼的方式治大国,像这样“以道莅天下”,连鬼神都起不了作用了,连鬼神都不会“伤民”了。不仅鬼怪不“伤民”,圣人(“以道莅天下”的理想管理者)也不“伤民”。鬼神和圣人都“不伤民”,“故德交归焉”。人民就可以享受到“德”的恩泽,天下也就治理了,国泰民安了。显然,“无为”是“道”的运用,运用的结果是“无不治”,这符合“道法自然”的无为规律。

 

四、以退为进、欲夺固予的竞争谋略

 

老子的“以奇用兵”最突出的特点是后动制敌,“以奇用兵”,出奇制胜。可以说,具备了坚实的管理基础,“以正治国”,夯实基础,锤炼内功,从细微之处做起,“合抱之木,生于毫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六十四章》),“慎终如始”,才可避免“于几成而败之”,这给当今管理者提供的逐鹿市场的思想武器,避其锋芒,然后寻求战机,一旦时机成熟,就应该采取措施,因时而动。

 

在竞争策略中一般以“攻”为主,而老子主张以“退”为策略来获得最后胜利。“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道德经·六十九章》)。这里“主”指先发进攻,“客’指后发应战或防御。防御也不是固守阵地 同占优势之敌死打硬拼,而是可在强敌进攻下首先撤退,以避免在不利形势下同强敌决战。老子以“退尺”为喻,说明退却可以大踏步后退, 以便远远甩开敌军。

 

当然退的目的是等待敌军实力减弱后转入反攻。来势越猛,动作越大,衰竭就越快.我保存和储存实力,而敌人疲敝、衰竭,这就逐渐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使反攻胜敌有了可能。中国古兵法书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指的这种情况。等待敌军暴露出弱点,然后“动善时”,转入反攻。当敌军最初集中强大力量进攻肘,它的弱点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加以打击;但在敌进我退、敌久不得手而躁急求战的情况下,弱点就容易暴露出来。

 

老子不仅主张以后发和退却等待敌军暴露弱点,还主张使用各种谋略制造种种假象以诱骗敌人上误敌人,以促使敌人暴露弱点 它把这种谋略称为“微明”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这种:“微明”术的特点是:要削弱、空耗或打击敌人夺取敌人的阵地,就先对它示弱,或者故意让它得点便宜,引诱它做出错误判断,轻举妄动,加速暴露出弱点, 然后出其不意给予致命打击。

 

“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六十七章》)。其中主与客、进与退、先与后、不与成,均构成了争战中的辨证统一关系,且共同说明了后敌而动、后发制人,以把握主动、出奇制胜的思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若想以弱胜强,就必须正确把握矛盾的辨证关系,审时度势,“以奇用兵”。应用于经营管理,不失为一条颇有价值的谋略。

 

作者不详


关注微信公众号.jpg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1 2

相关热词搜索: 谋略

上一篇:孙子“奇正”思想与战争形态的演进
下一篇:迟浩田《谋略丛书》序言

  • 谋略网 (www.moulue.com.cn) 版权所有 © 2013-2019 皖ICP备1301472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802000417号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予删除处理!谢谢!
    QQ:76805046 Q群:29847517 VIP群:271211298 倡导共赢谋略,传播正义能量! 常年法律顾问: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