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进履】
张良(约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字子房,封为留侯,战国末期韩国人。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张良散尽家财,结交刺客,谋划刺杀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经过古博浪沙。张良找了一个大力士,打造一个大铁锤,埋伏在古博浪沙,伺机砸向秦始皇的辇车。因秦始皇早有防范,张良刺秦失败,只好逃亡他乡。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一个穿着破旧的老人,故意脱掉脚上的鞋掷于桥下,并很不礼貌地命张良为他捡起来。张良并不生气,爽快地帮老人将鞋捡起来。老人并不致谢,却抬腿要求张良为他穿鞋。面对老人明目张胆的挑衅,张良依然顺从地照老人的话去做。“孺子可教也!”老人很欣赏张良的气度,便约他五天后桥头相见。五天后,张良来到桥头时,老人已在桥头等着。老人责备张良:“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张良在第四天半夜时赶到约会地点,彻底感动了这位老人。老人便传了一部兵书与张良,张良熟读此书,成为了秦末汉初最杰出的谋士。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建立大汉,名垂青史。不立六国后代,联英布、彭越,重用韩信,追击项羽,都是张良的主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刘邦对张良的评价。
做大事的人,必须要沉得住气。像个傻子一样任人摆布,并不等于就没有智慧。成大事的人,不会为一些小事浪费脑细胞。挥舞着拳头,大喊大叫的,并不是高手。真正的高手,都是气定神闲的。已成大事或者欲成大事的人,会精心挑选接班人和合伙人。而接班人和合伙人,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智慧和定力。所以,要想成大事,还是先学会怎么沉住气吧!
【刘邦约法三章兴汉业】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沛县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农家,为人大度,不事生产,秦末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集合三千人攻占沛县,时称沛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进军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除秦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此法安定了民心,使刘邦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鸿门宴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来,通过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建立大汉政权。
规则是约束人的,也可以保障某些人的利益。制定规则的人,因此可以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拥护。规则合理,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利益集团。选择受益人群,制定规则,也是成大事的方法之一。当然,自己也是受益人之一,制定规则也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同时,自己也要遵守规则。用一套规则,就能号令天下,也让自己咸鱼翻身,其实是非常划算的无本买卖。
【卓王孙冶铁致富】
卓王孙,卓文君之父,祖籍山东,生于西汉初蜀郡临邛,是冶铁世家。秦灭六国时,卓家被强迫迁至蜀郡临邛。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西汉王朝对经济活动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卓王孙凭借祖先的先进冶铁技术,招收大量的无业游民,从事冶铁活动,成为有名的富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先进的技术,加上人力和物资,发家致富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技术的提升,在于潜心的钻研和长期的积累。为什么推崇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可以积累技术经验,有技术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公元前118年),字长卿,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四川临邛时,与县令王吉交好。当地富商卓王孙宴请司马相如,相如托病不去。王吉亲自去请,相如只得赴宴。在卓王孙家中,司马相如听到一段琴曲。惊叹操琴之人的技艺非凡,并请求一见。而操琴之人,正是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司马相如倾慕其才貌,当即弹奏了一曲《凤求凰》,向她表达爱意。卓文君也爱慕司马相如的才华,深夜与其私奔。但司马相如家境贫寒,卓文君便请求父亲卓王孙接济。但卓王孙因责怪女儿违反礼教,拒绝接济。卓文君便和司马相如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文君当垆卖酒,博得很多人的同情。很多人都去劝导卓王孙,卓王孙只好给了司马相如一大笔财物。不过,打岳父大人的秋风,司马相如确实有点不厚道。
才子风流,或许在世俗人眼里是一文不值。但在绝代佳人眼里,却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其实对于一些富家千金来说,并不看重金钱和地位,而更看重人的品貌才情。只有一些穷怕了的庸脂俗粉,才会抱着非有钱郎不嫁的观念。怀才不遇的穷秀才,如果只想娶一个穷人家的姑娘将就过日子,恐怕现实很难满足你这个最低愿望。相反,你如果将要求提高,娶一个才貌双全的富家千金,事实上可能更容易人财兼得。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穷汉都有才华,穷人家也会出败子。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古今人物发迹史(四)
下一篇:古今人物发迹史(六)
评论排行
- ·大国战略(2)
- ·韩信之冤(2)
- ·辩证地解读《孙子兵法》(1)
- ·食草之谋(1)
- ·对付大人的谋略(1)
- ·愤世之谋(1)
- ·君子之谋(1)
- ·弱势群体的生存法则(1)
- ·商道谋略:做生意不是赚取金钱而是赚取人心(1)
- ·叶建艳:《谋略入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