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即高层谋略,有全局运筹和远景规划的作用。历史上一些关键的大战略,甚至有影响时局进程和走向的重大意义。在混乱的局势中,很多人都容易迷茫。虽然侥幸取得了一些成功,但随即就被发展的潮流淹没了。因为他们缺乏指引局势发展动向和节点的大战略,没有掌控历史车轮的方针。
英雄豪杰,扭转乾坤,扫平天下,何等的慷慨激昂和大气磅礴!但是,没有大战略,是做不成大事的。当然,大战略是影响历史进程和走向的,且对应一定的历史动向和节点。同时,还需要有大智慧的人制定和应用大战略,方能使其公诸于世,令后人惊叹。我总结了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十大战略,以供欣赏和讨论。
1.姜子牙“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姜子牙直钩钓渭水,本来是一场作秀。但是,他的作秀选定了一个历史转折点,是有战略意义的。当时正处于周商交替时期,姜子牙的出现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推动了发展的进程。因为之前尧舜的让位,和夏商的夺位,让周文王难以抉择。而姜子牙的“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就正好解答了这个问题。姜子牙的战略思路很明确,周朝取代商朝,必须要靠武力直接夺取。
2.管仲“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的好处,就是可以团结内部力量,一致对外。同时又利用外部的压力,促进内部的团结。这种战略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也给了实施者大量建功立业的机会。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使后者可以借助周天子的权威震慑和臣服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这种称霸的方式,师出有名,是一种比较稳妥可靠的战略。当然,称霸不是本来目的,尊王攘夷主要是用来治国安邦的。
3.公孙衍合纵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关键在于结成联盟。面对强敌的咄咄逼人,弱者只有联合众多的弱者,方可与之对抗。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态势下,结成联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过,合纵是弱者使用的一种防守战略,不利于进攻。而且,这种战略能否持续发挥防守的功效,还在于众人是否遵守盟约。盟约违背公平合理的原则,就会激发内部矛盾,导致联盟解散。
4.张仪连横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关键在于各个击破。连横和合纵相反,是强者破解弱者结盟的战略。联盟并不是铁板一块,盟友之间是有缝隙的。因为发展和利益的差别,加上相互间的顾虑和猜疑,盟友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利用联盟关系的先天不足,远交近攻,分化敌人,最终就可以达到瓦解敌人的目的。所以说,被孤立并不可怕,只要制定和应用了正确的战略,照样可以独领风骚。
5.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涵义,并不仅仅是征服群雄。秦统一六国的同时,也统一了政权,结束了以前诸侯分治的局面。还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衡量单位,促使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车同轨就类似于现代火车,统一规格后,一车就可以通行全国。国家统一之后,人多力量大,就可以筑长城、修灵渠,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对加强国防和提升生产力是有重要意义的。可以说,统一天下,在战略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6.范增拥立楚怀王
陈胜吴广起义兵败身死后,使很多反秦武装陷入了迷茫。而范增提出“亡秦必楚”这个观点,等于是给各路人马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陈胜吴广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打出一面能够号令天下的旗帜。陈胜吴广原本不是什么大人物,自立为王,当然难以服众。范增让项梁拥立楚怀王,其实就是借助楚怀王的名号,凝聚力量。所谓“亡秦必楚”,不过是一颗定心丸。后来,楚军果然击败了秦军主力,证实了范增的战略预言。
7.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尊王攘夷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挟天子和尊王的差别,再就是令诸侯和攘夷的不同。挟就是软禁,尊就是供奉,令诸侯是对内,攘夷是对外。总的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阴谋,尊王攘夷是阳谋。曹操的阴谋为何能得逞?就在于当时的情势,汉天子虽弱,但汉室诸王的力量不可小觑,另外门阀的势力也是暗流涌动。大家都是各怀鬼胎,相比之下,曹操的做法反而更“正当”一些。
8.诸葛亮三分天下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刘备虽被曹操评价为英雄,但却一直是个光杆司令。要想做大,就必须有地盘、钱粮和人马。有地盘和钱粮,才有人马。因为谁也不会饿着肚子朝不保夕地跟随一个人,那不现实。诸葛亮的三分天下,其实就是帮刘备划出了一块地盘。借荆州,就是借钱粮。凭着刘备汉室后裔这块招牌,自然不难拉起一帮人马。客观的说,诸葛亮的战略是成功的。至于后来的魏晋之势,是诸多因素决定的。比如说,刘备汉室后裔这面旗帜,就有其历史局限性。
9.朱升九字真言
元朝末期,残暴的统治激发了众多农民起义军。朱元璋作为其中一支,如何才能降服各路人马,统一天下?朱升的九字真言,给朱元璋指出了一条明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好应对当时的态势。当时起义军众多,互相争地盘,处于一种群雄纷争的混乱局势。过早称王的人,都难免成为众矢之的。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自保,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防守为主,尽量保存实力,积蓄战备物资,坐山观虎斗。正确的战略指导,使朱元璋出人意料地统一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10.黄廷煜“欲举大事,必先雉发”
黄廷煜(1786——1854)是湖北省崇阳县人,清朝道光年间两次中举。其人才智出众,好打抱不平。道光二十一年,崇阳人钟仁杰不满官府剥削和压迫,决定起义。事前问计黄廷煜,并邀其共举大事。黄廷煜提出建议,欲举大事,必先雉发。钟仁杰目光短浅,未采纳其建议。黄廷煜料定其事必败,就远走江西避祸。雉发就是剪辫子,相当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是引领那个时代的大战略。如果钟仁杰听取了黄廷煜的建议,可能“革命先行者”这个荣誉就轮不到孙先生,而且近代中国的革命历史都要改写了。
十大战略,不仅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和走向,也开阔了视野,加深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思维不能突破惯性,犹如坐井观天,自然与战略无缘。面对纷繁驳杂的时事,如何理出头绪?在危险的局势中,如何力挽狂澜?格局意识,战略思维,必须足够重视。新时代,新格局,新的挑战,自然少不了新战略的指导。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评论排行
- ·大国战略(2)
- ·韩信之冤(2)
- ·辩证地解读《孙子兵法》(1)
- ·食草之谋(1)
- ·对付大人的谋略(1)
- ·愤世之谋(1)
- ·君子之谋(1)
- ·弱势群体的生存法则(1)
- ·商道谋略:做生意不是赚取金钱而是赚取人心(1)
- ·叶建艳:《谋略入门》(1)